对马克思“上层建筑”概念的再理解——兼与胡为雄先生商榷马文保胡为雄先生在其“重新理解马克思的‘上层建筑’概念”(载于《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7期)一文中认为,把握马克思的“上层建筑”概念,需要注意六......
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与实践活动的界限——与赵家祥教授商榷耿新建赵家祥教授在《学习与探索》2005第二期发表文章《准确把握实践界限,克服泛实践论倾向》(以下简称赵文)认为,在我国学术理论界对实践观点的认识存......
“普世价值”三议——兼与侯惠勤教授商榷王四达最近学术界对“普世价值”的争论非常热烈。平心而论,这样的争鸣在极“左”时代是不可想象的,它本身就是改革开放以来“自由”、“民主”等价值观念日益被国人接受的产......
哲学本性与“部门哲学”、“应用哲学”的合法性——以“城市哲学”为例兼与王金福教授商榷陈忠“部门哲学”、“应用哲学”有没有合法性?王金福教授从其所理解的“哲学”、“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部门哲......
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治国理念的重大突破。这对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实践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但是,如何理解“以人为本”:例如,能否说“以人为......
评所谓“新批判主义”郭齐勇《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5期发表了周晓明、昌切、王又平、邓晓芒四先生批评所谓“新保守主义”的文章,区区拜读之后,未敢苟同,特应编辑先生之约,撰小文就教于四先......
“意境”阐释何为——与蒋寅先生商榷毛宣国“意境”阐释,是中国现代美学和文艺学思维的热点,所发表的论文数量很多,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与角度也不相同,但有两点看法是学术界的广泛共识:一是“意境”是中国古代最重......
【导语】“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之争,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成为令人瞩目的话题。后实践美学诘问“实践”作为美学基础的阙失,或者以人的存在和生存本体,或者以生命活动为核心的审美活动,或者以基础存在......
【导语】马克思的“划时代的哲学革命”就是创建了唯物史观。对唯物史观做深入理解和科学阐释,是哲学研究的一项长期任务。最近几十年来,全球化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出现、现代化的深入和世界格局的变化都提出了新的挑......
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再认识——兼与薛德震同志商榷卢之超看到程中原同志寄来的《胡乔木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一书,和薛德震同志致程中原的一封公开信,引起我对往事的一些思考。信的副标题是“——对于《关于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