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

哲学史  >  分支学科  >  科学技术哲学  >  正文

【王善博】贝尔的中轴原理及其理论意义

关于贝尔的中轴原理

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1973中提出了中轴原理”(axial principle的概念。虽然贝尔一直没有明确阐述中轴原理的含义但中轴原理在贝尔的整个后工业理论体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贝尔的这种作法与科学哲学家库恩非常相近。范式是库恩的理论体系的核心但库恩始终没有对范式作出明确的定义。不过我们在细读贝尔的著作之后可体味出贝尔中轴原理的蕴意所在。

贝尔认为一个社会可分为社会结构、政体和文化三部分每个部分都有不同的中轴原理在起作用譬如在现代西方社会中社会结构的中轴原理是经济化”政体的中轴原理是参与”,文化的中轴原理是自我实现与加强的愿望。这里中轴在笔者看来即中心、衡量标准有时意指对称轴。

1. 后工业社会中的中轴原理

贝尔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前工业社会主要是依靠原始的劳动力并从自然界提取初级资源。整个工业社会的轴心是生产与机器。那么后工业社会的中轴原理将定位于什么贝尔的答案是:“理论知识”(theoretical knowledge),理论知识作为社会革新与制定政策的源泉的中心性”[1]14。贝尔采用后工业一词有两个理由一是强调社会形态变迁的间质性和过度性”;二是着重强调理论知识这一中轴原理。贝尔指出没有一个概念或理论可以包罗或描述完所有的社会现实。每一个概念或理论都是在各种特征中选择其中一些或某些侧面以突出社会变迁或有效地回答问题。贝尔认为后工业社会post2industrial society的概念可从五个方面去理解:(1经济方面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2职业分布occupational distribution),专业与技术阶层处于主导地位;(3中轴原理;(4未来方向对技术与技术评价的控制;(5制定决策一种新的智能技术的产生。其中中轴原理或者理论知识是把握后工业社会理论的关键。

知识对于任何社会的运转都是必不可少的。知识可分为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在前工业社会中经验知识必不可少理论知识可有可无。到了工业社会理论知识的成份和比重在增加理论知识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到了未来的后工业社会理论知识居于核心的地位。

首先从科学和技术关系的变化来看工业社会的主要行业如炼钢、电报、电话、汽车等都是发明家的创造他们对于理论规律不大注意。英国工程师贝塞默H. Bessemer 18131893发明了氧化炼钢法使得炼钢转炉和钢的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但他并不了解同时代的索比Henry Clifton Sorby已提出揭示钢的微观结构的理论。再如爱迪生关于以太火花的研究导致他发明了电灯引发了技术领域的重大革新。贝尔指出爱迪生的工作与电磁学理论的研究毫无关系甚至是在爱迪生对电磁学抱有敌意或偏见的状态下进行的。但到了后工业社会有许多技术的发明和创造就必须具备基础理论方面的知识。譬如现代化学产业就必须具备高分子理论方面的知识。

其次表现在政府决策、管理与理论的关系上在工业社会政府的决策、管理与理论是一种十分疏远的关系但到了后工业社会政策的制定与管理就越来越强调它的科学性、合理性政策就越来越依赖于理论。譬如库兹涅茨关于国民经济项目体系的研究为政府的政策制定提供了一个可靠的理论基础。

第三技术经济学的兴起和运用、日益严格的数学化的经济理论体系的运用成为后工业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在此以前的工业社会这些方面表现得并不明显。

最后,“研究与发展这一词就很好地体现了6070 年代以来科学、技术与经济学的相互融合并由此产生了以科学为基础的行为计算机、电子学等),它们在制造业部门中日益居于统治地位同时充当先导甚至有超出传统制造业的趋势。与19 世纪兴起的工业不同的是60 70 年代这些以科学为基础的行业在投产之前主要依靠理论研究。没有固态物理学的理论研究就不会产生计算机。IBM 公司从事的研究与开发对美国60 年代以后电脑业的发展树立了样板因为它不仅体现了科学、技术及经济学之间的相互结合而且在投资生产以前就以理论知识为先导从事研究与开发。所以贝尔认为在后工业社会任何领域的发展日益依赖于理论工作的优先性它汇集整理已知的东西同时为经验验证指出方向。实际上理论知识正日益发展成一个社会的战略源泉即中轴原理。同时整理和充实理论知识的场所———大学、研究组织及学术机构则成了未来社会的中轴结构。[1]26

2. 在概念性图式之下的中轴原理

贝尔坚持概念性图式conceptual schema对正确理解中轴原理至关重要因为概念性图式恰恰基于中轴原理并具有一个中轴结构。

1贝尔认为社会结构是一种概念性图式的反映而非是一种社会现实的反映。社会是一个由不同关系织成的网仅靠观察是无法认清的需要借助于思想和逻辑的力量。按当代系统论的观点社会是一个由许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子系统构成的非线性系统。为此人们确定了一系列的子系统如政治的、宗教的、教育的、职业的、文化的等等它们虽然相互作用但却无法说明哪一个子系统或因素是最__重要的及其最重要的原因。中轴原理就力图说明一种中心性centrality),而非澄清经验关系中因果性causation。社会如何结合在一起对该问题中轴原理力求在一种概念性图式中阐明其它的机构或制度环绕在其周围的那种组织构架或者对其它所有的一切而言作为首要逻辑的动力原理

2概念性图式是分析学家根据事实秩序提出的一种逻辑秩序。譬如面对西方世界从传统型到现代型的变迁这样一个社会现实马克斯·韦伯采取了一种合理化过程的概念性图式作为理解这种社会变迁现实的中轴原理其中包括合理的统计、合理的技术、合理的经济道德等。而马克思则构造一种商品生产的概念性图式并以此作为资本主义的中轴原理而企业公司是资本主义的中轴结构。雷蒙德·阿伦Raymond Aron则把机械技术作为工业社会的中轴原理把工厂作为工业社会的中轴结构

3中轴原理和概念性图式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们容许一个人采用一个多视角的立足点来理解社会变化同时又不放弃理解特定计划中关键结构的首要逻辑或中轴原理的价值。马克思理论曾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纳入生产方式的构架之中。在贝尔看来生产力是一种技术力量社会关系主要是财产关系两者不应存在单一的关联应当分开。譬如当问:“美国与过去的苏联是否存在着共同性贝尔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我们选择什么样的中轴。贝尔以技术轴来划分美国与过去的苏联属于工业社会这就是它们的相同之处印尼和中国则是前工业社会若以财产关系轴来看美国与印尼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国与过去的苏联是社会主义社会或集体主义社会。因此贝尔认为那种后工业社会是否会取代资本主义的观点实际上是在两种不同的概念图式之间进行的一种错误对照因为后工业社会和资本主义这两种不同的概念是分别按两种不同的中轴在不同的图式中确立起来的或者说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涉及的是一个社会中的社会技术层面而资本主义社会涉及的是社会经济层面。

这样人们在理解社会变化时就可以避免一些片面性的决定论如经济决定论、技术决定论等同时又可以在概念性图式中确定出一个首要的逻辑。

二、中轴原理对知识经济建立和发展的理论意义

贝尔的理论是1973 年提出的。时过20 多年经合组织OECD1996 年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中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知识经济的概念与理论。[2]116有趣的是贝尔曾于1976 年至1979 年担任经合组织国际未来计划的政府间顾问委员会美方代表。不难看出贝尔的理论研究具有很大的前瞻性、预测性及风险性并且对经合组织对知识经济理论的建立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1.贝尔的中轴原理与知识经济概念本身是完全一致的

经合组织指出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the knowledge2based economy),强调的是知识在知识经济中的基础性、根本性[2]而贝尔的中轴原理就是阐明理论知识在后工业社会中的中心性。

就知识的概念马克卢普曾提出自己的观点他把知识划分为五种实用知识、学术知识、闲谈和消遣知识、精神知识以及不需要的知识[3]21 - 22。但贝尔认为马克卢普的知识概念过于宽泛并不恰切。那么贝尔又是怎么理解知识的呢?1对什么是知识贝尔指出:“知识是关于事实或思想的一组被系统化了的陈述这组陈述提出推理判断或者经验性结果并通过某种交流手段以某种系统的方式传播给其他人。[1]175因此知识应由新的判断研究和学问或者对过去判断的新描述课本和教学)”[1]175所构成。2贝尔认为知识的计量包括两方面在知识增长的方式上知识总量按指数率增加的观点较为流行。这种观念始于20世纪40年代弗里蒙特·里德Fremont Rider的计算——美国科研图书馆规模每16年增长1倍。此后,普赖斯Derek Price也一直致力于这种科学发现的总量遵循指数增长规律”(law of exponential increase的研究其证据是科学杂志数目与科学论文数的增加。另一方面知识的增长是有限度的到了未来的某个时间必然会出现一种饱和状态,“否则就会到达一个荒唐的地步。问题在于对这种饱和状态的定义和对到达这种饱和状态的日期的估计[1]181。贝尔认为用增长曲线表示科学知识的总计量迄今至少于事无补它只不过是一些隐喻metaphor),或者可以提醒我们通常要注意那些由于这种增长而在未来可能面临的问题的一种手段。基于这些绘制出来的曲线来制定社会政策将会完全误入歧途。[1]185)(319世纪时人们把知识视为一种有限的可穷尽的领域认为科学家们在牛顿科学大厦建成后所做的工作只是修修补补。与此相反我们现在认为知识是无限的。贝尔认为知识领域无限性的标志是知识有各种各样的分解形式。每一次进展都时快时慢地打开一些新的探索领域并相应形成一些新的分支学科。1954固态物理学被分为8个小专业1968在固态物理学这一门类下面便有27个小专业

2. 以中轴原理为核心的后工业社会具有与知识经济几乎完全相同的特征

1贝尔认为与工业商品不同后工业社会的产品——信息和知识并不能消费完和耗尽。知识是一种社会产品它的成本、价格或价值的问题大大不同于工业产品的有关问题。这与知识经济坚持的信息与知识具有非消耗性特征完全一致。

2在贝尔看来在制造工业产品时人们建立了一个生产函数并根据相对成本来决定各个生产要素的适当配置。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劳动价值论。而后工业社会的特点不在于劳动价值论而在于知识价值论。知识的产生也就是创新的过程知识的汇集成为创新的向导。知识如果作为产品出售后知识的生产者仍具有这种知识。贝尔的这种观点就表明了知识的共享性。同时贝尔的知识价值论与知识经济论这样一种观点很相近在知识经济中知识因素作为生产函数中的重要因素而存在。

3从技术的角度贝尔指出,“后工业社会的主要问题是发展一个适当的基础结构以开发教学信息的电脑通讯网络从而把后工业社会连接起来。”“一个国家把信息运输的各种途径连续起来就成为其经济和社会政策的一大问题。[1]11这实际上就是知识经济中所说的信息基础设施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及国家知识基础设施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cture简称NIK问题。

4贝尔还认为工业经济形成的是商品经济学而后工业经济形成的是信息经济学两者有根本的不同。信息经济是知识经济形成必不可少的前奏和基础而知识经济是信息经济发展的自然延续和高级阶段[4]1。知识经济包含着信息经济就如同知识中包含着信息或信息是知识的一种一样。

另外后工业社会并不取代工业社会只是新的发展覆盖在旧的一层上消除一部分旧的特征而在某种程度上更新了整个社会的结构。这一系列观点都促进了知识经济理论的建立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Daniel DellThe Coming of Post 2 Industrial Society:A Venture in Social Forecasting[M]. New York: Basic Books, Inc., Publishers, 1973.
[2]杨宏进薛澜译经合组织OECD. 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R].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3] Fritz Machlup, The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Knowledge in the United States [M].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1962.
[4]陈禹谢康. 知识经济的测度理论与方法[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原载于《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