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

哲学史  >  分支学科  >  人生哲学  >  正文

【王晓霞 孙连锋】鲁迅的人生哲学思想简析

一、“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人生目的
人生目的是人生哲学的根本问题,它决定人生的方向、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青年时期鲁迅看到祖国被帝国列强瓜分,就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全集》第7 ,423 页。以下只注卷数和页码) 的人生目的,立志为祖国的强盛和民族的振兴而不惜流血牺牲,并在著名的《彷徨》一书的扉页上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自勉,表达了他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的,而不惧任何艰难险阻的决心。“我以我血荐轩辕”不是鲁迅的一句口号,而是他为之奋斗了毕生的人生终极目的,并贯穿在其人生实践的始终。“常常整天没有休息”(4 ,183 ) 、“我知道我的病源..玩它一年半载,就会好得多,但这如何做得到呢?(《鲁迅书信集》上卷,190 ) 这正是鲁迅用“血”和生命实践其“荐轩辕”的人生目的的真实写照。
二、“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生价值观
在确定了人生目标之后,鲁迅逐渐形成了由以血“饲别人”、“甘为人梯”为基本内容构成的“俯首甘为孺子牛”(7 ,147 ) 的人生价值观。鲁迅认为“随时为大家想想,谋点利益就好”(《鲁迅书信集》下卷,922 ) ,甚至甘愿自己“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血”(《鲁迅语录》,164) , 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11 ,249 ) 。在鲁迅看来,只有为社会和他人谋利益、谋幸福的人生才是最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他总是不停地写,不停地帮别人改稿子、校稿子、编书、写推荐信。鲁迅不图虚名,他所考虑的是如何使作品“于大家有益”。诺贝尔文学奖评委斯赫文准备推荐他参加诺贝尔奖评比,鲁迅写信给台静农:“诺贝尔赏金..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还是照旧的没有名誉而穷之为好罢。”(《鲁迅书信集》上卷,162 ) 为了交流和传播文化思想,鲁迅对外国作家翻译他的作品从没收过版权费,相反,他却经常尽自己微薄之力帮助陷入生活困境的文学青年。为了帮助广大文学青年迅速地成长起来,不惜把“我的生命,碎割在给人改稿子,看稿子,编书,校字,陪坐这些事情上”。
三、“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的人生态度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决不肯随便放过”、“时间就是性命”、“赶快做”构成了鲁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针对当时一些人好高骛远的态度,鲁迅倡导扎扎实实埋头苦干的精神:“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13 ,162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1 ,325 ) ,“能做事的就做事,能发声的就发声”(同上) 。在鲁迅的著述中,有关对工作敷衍塞责、马虎的批评随处可见。他曾愤慨地把“将事情不当事”即“不认真”说成是“中国祖传的”一种毛病。鲁迅自己做事是十分认真的,这不仅体现在他自己写文章、编书、授课等方面,而且就连帮助别人校译书稿也是十分认真的“, 决不肯随便放过”(4,183)
鲁迅指出:“美国人说,时间就是金钱;但我想:时间就是性命。”(6 ,97 ) 他曾说,节约时间“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5 ,315 ) 。而节约时间要靠勤奋挤时间,“数十年来,不肯给手和眼睛空闲”(13 ,329 ) 。由于鲁迅把别人喝茶时间都用在工作上,才创作出如此丰满优秀的作品。鲁迅还批评浪费别人时间的人“无异于谋财害命”(6 ,97 ) 。到了晚年,鲁迅感到离生命终点迫近,对时间更珍惜,即使偶遇旧友,也会因“时光可惜”而“默不与谈”(11 ,300 ) ,并提出“赶快做”(6 ,610 ) 。“赶快做”虽是鲁迅晚年提出,但他年轻时一直是如此做的。“鲁迅”的笔名就是取迅速之意,“令飞”、“迅行”也如此(许寿裳,49 )
四、“无怖于死”的生死观
鲁迅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尊重生命,并寄希望于将来的积极态度。鲁迅提出:“一要保存生命;二要延续生命;三要发展生命。”(1 ,129 ) 死亡意识与生命意识是鲁迅人生哲学思想的重要构成。面对死亡,鲁迅首先提出“无怖于死”(《鲁迅书信集》上卷,385 ) 。“‘死’是必然的事,虽曰尽头,也不足悲哀。”“我向来正是这随便党里的一个”。(6 ,61033) 但鲁迅认为,人生应有意义,死应有价值。“生命牺牲了而真理昭然于天下,这死是值得的。”(6 ,209 )“死者倘不埋在活人的心中,那就真死掉了。”(3 ,98 ) 同时,鲁迅又珍爱生命“, 有怖于死”。他认为“个人的生命是可贵的”(6 ,209 ) ,要在有限的生命中为人民多做些事情:“只要我还活着,就要拿起笔”(13 ,524 ) 。但看到自己的生命来日无多,还有许多未竟事业,鲁迅开始“有怖于死”。近年来,有人根据鲁迅的这些表述推定其生死观有虚无主义倾向(徐麟,104 - 119 ) ,具有乐观向上和悲观失望两种倾向。其实这种观点在周作人那里早有表述(见袁良骏,182 ) 。根据本文前述的鲁迅人生目的论、价值观和人生态度,不难看出,鲁迅在生命的晚期对死亡带有所谓的悲观、压抑的表述,表达了他因无法利用短暂人生实现自己人生目的和理想而产生的无奈,而这正是促使他利用有限生命创造更大价值的原动力,恰恰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渴望与珍爱。
无论在旧中国还是在今天,关于鲁迅人生哲学思想都有不同观点。如李长之认为,鲁迅持“进化的、生物学的、人得要生存的人生观”(25 - 26 ) ,甚至说鲁迅“的反抗,以不侵害其生命危险,到了这个限度,他就运用其本能的适应环境之方了:一是麻痹,二是忘却”。(同上) 。还有人认为鲁迅人生哲学思想是“民族悲观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一些人附和:“鲁迅思想,虚无悲观,且鄙视中国民族,以为根本不可救药”(苏雪林语,转引自袁良骏,183 ) , 对一切都憎恨”“, 颓唐,孤寂”“, 过分怀疑,旁观,无热情”(谭辅之语,转引同上) 。其实,鲁迅并非悲观失望,而是抱着积极的态度去探寻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鲁迅曾明确提出“世事将越来越艰难,我觉得‘郁郁不乐’总是不好的,还是要快活起来”(《鲁迅书信集》下卷,1142 ) ,“无论如何,将来总归是我们的”《( 鲁迅书信集》上卷,268) , 我们总要战取光明,即使自己遇不到,也可以留给后来的”(《鲁迅书信集》下卷,967 ) 。不可否认,在鲁迅人生哲学思想前期确实曾有过悲观主义倾向,但不应以此来否定鲁迅总体上乐观的人生态度。另一种倾向是神化鲁迅,这种错误的危害也很大。神化鲁迅在文革期间发展到了登峰造极地步。无论解放前一些人对鲁迅的贬低,还是文革期间对鲁迅的神化,都没有也不可能消解鲁迅人生哲学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李长之,1936 :《鲁迅批判》,北新书局。
《鲁迅全集》,1991 ,人民文学出版社。
《鲁迅书信集》,1976 ,人民文学出版社。
《鲁迅语录》,1995 ,四川人民出版社。
许寿裳,1953 :《亡友鲁迅印象记》,人民文学出版社。
徐麟,1997 :《鲁迅在言说与生存的边缘》,山东文艺出版社。
袁良骏,1986 :《鲁迅研究史》上卷,陕西人民出版社。
 
(原载《哲学研究》2001 年第10 期。录入编辑:神秘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