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

哲学史  >  分支学科  >  科学技术哲学  >  正文

【赵建军 吴保来 卢艳玲】技术演化与工程演化的比较研究

  演化已经从一个生物学的专业术语演变为各学科的共通术语,它体现了学科的产生、发展、继承和变迁的历史过程。正如恩格斯所说:“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1]一切事物都是处于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之中,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人类的精神世界以及客观知识世界①都是不断演化的。技术和工程作为人类的创造物伴随着历史的脚步而演化。因为技术与工程之间的紧密联系,以至于米切姆说:“就最一般的意义而言,技术就是制造和使用人造物。”[2]而工程就是造物的活动,②技术和工程之间是有重合的。所以,在技术演化和工程演化之间,也一定有密切联系,通过二者演化过程的比较,寻找一条技术与工程更好结合的途径,以技术演化带动工程演化,以工程演化反促技术演化,形成二者互动的链条,使之向科学化、人性化、和谐化和艺术化等更高层级和形态发展。

  一、技术演化和工程演化的界定及二者比较的意义分析

  ()技术演化和工程演化的界定

  自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以来,发展史中便出现了借助生物学隐喻来阐释发展的本质,进化或演化被广泛应用于学科的发展。技术演化就是借助这种进化论来表达技术的发展历程,它通过使用遗传、变异、选择、环境等类比方式把技术的产生、发展及消亡过程呈现出来,为技术的发展变化描绘了一条演进的轨道。它不仅是个体和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是需求和选择协同的结果,同时其自身的强化及扩散机制也是不容忽视的。技术演化既要考察具体的单个技术变化,又要考察技术群落的变化;既要考察技术演化的继承性和延续性,又要考察技术演化的创新性和革命性;既要考察技术自身演化的逻辑,又要考察外界环境对演化的影响;既要重视技术供给的驱动作用,又要重视技术需求对演化方向的影响。技术演化一般存在着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并且也有一个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这就表明技术不仅是进化的,而且可能出现退化现象,甚至消亡。如一些落后技术被市场所抛弃,一些伪技术缺乏生存土壤等,它们在发展中也遵循着“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法则。

  工程演化是整个人类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工程本身就是人类有计划利用各种资源构建人工实在的实践活动,伴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而发展。工程演化要比技术演化具有更强的渐进性、继承性和延续性,正如约翰·齐曼所说:“人工制品的确似乎在遵循着一种连续发展的方式。”[3]它是人工选择和社会选择的结果,工程只有适应社会需要和特定的使用环境才能成为现实的工程,如同物种只有适应环境才能存留一样。工程演化是在社会需求拉动和科技推动的双重作用中发展的,工程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决定了工程演化不可能出现革命性的变革,它是从局部革新逐步发展起来的,没有任何一项工程的所有部分同时发生创新。这种延续性更便于人们考察它的演化史,工程演化的两个方向——进化和退化是同时进行的,某种退化必然为某种进化所取代。工程演化是一个比技术演化更复杂的过程,因为它的构成要素多,结构更为复杂,社会选择的机制也更为繁琐。通过对工程演化的基本过程、路径依赖、方向、要素、结构、动力、选择机制等方面的考察,能有效揭示工程演化的全貌,找到一条促使工程朝着造福人类的方向发展的道路。

  ()技术演化和工程演化比较的意义分析

  1.技术演化和工程演化的比较有助于加深对二者区别的理解

  技术演化和工程演化之间的交织关系并不能抹平它们之间的区别,在很多技术哲学家那里技术和工程都是在交叉地使用,因此他们就不可能有意识地区分技术演化和工程演化的异同。虽然我们都是用进化论来类比二者的演化,但是就像人是由猿猴进化来的,这种亲缘关系并不妨碍人和猿猴之间的巨大差异,技术演化与工程演化的密切关系同样不能消除这种差异性。而且通过二者的对比,将能更加深人们对二者区别的认识,尤其是把工程史从技术史中分离出来,从而避免混淆二者的演化历程。

  2.技术演化和工程演化的比较有利于二者各自的演化

  技术演化和工程演化有各自的发展轨迹,虽然其中可能存在着重合的部分,但毕竟是不同的轨道。了解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可以使我们利用这种联系去促使它们更好地演化;同样,了解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将加深我们对二者的发展过程、演化方向、动力机制等问题有更清晰的认识,并且有助于我们找到阻碍演化的症结,为解决问题提供理论准备。二者演化中既有现象的异同,更有本质的异同,通过比较分析,从纵向的时间维度中找到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利于我们透过现象抓住二者演化的本质。因此,当我们把工程作为独立的一元从技术中分离出来时,二者演化的比较就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这是从动态的角度获取材料以支撑理论上的区分。

  3.技术演化和工程演化的比较有利于促使二者的良性互动

  技术演化和工程演化之间的联系使它们之间的发展存在着一种互动过程。这种互动具有多种效应,其中有良性的互动,也有非良性的互动。技术演化可以推动工程演化,也能限制工程演化。工程演化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及对技术的需求迫使技术作出回应,促使自身发展以紧跟工程的脚步。同时,工程可以通过对技术的选择而宣告技术的存废,技术正是在这样的选择过程中被淘汰,这就体现了工程演化对技术演化的影响。我们希望能够在二者之间建立一种良性互动,因为只有这样的互动才能促使彼此更好演化。但是这种愿望必须以二者的比较为前提。所以,二者的比较研究是构筑良性互动渠道的前提,是实现良性互动的必要条件。

  二、技术演化和工程演化的历史考察

  ()技术演化的路径考察

  在技术演化的历史中,有三种观点值得注意:一是用进化的或延续性的解释方法描述技术的发展,可称之为“技术演化的归纳主义流派”。如卡尔·马克思、塞缪尔·勃特勒、皮特·里弗斯、威廉·F. 奥格本、S. C. 吉尔菲兰等人都是属于这个阵营的。勃特勒在他的乌托邦小说《埃瑞璜》和论文《机器间的达尔文》中,曾用类似于生命体进化的方式来解释机器的发展。里弗斯坚信技术演化不是少数几个英雄式的发明家促使的一系列伟大的、不相连贯的飞跃所成就的。他认为一个改进的人造物的类型是基于原先已存在的物品之上的。如果往前追溯过去的时间,就能从现在的人造物上找到最早人类产品的踪迹。马克思说:“如果有一部批判的技术史,就会证明,18世纪的任何发明,很少是属于某个个人的。可是直到现在还没有这样的著作。”[4]“他认为这部新的技术史应该阐明工业革命从个别发明家的劳动中得益极少。马克思强调,发明是一种建立在许多微小改进基础上的技术累积的社会过程,而不是少数天才人物个人英雄主义的杰作。”[5]23吉尔菲兰反对任何将发明归功于他所称的“空头发明家”的技术演化理论,他认为:这些发明家已经被供上神龛、被神化了。他通过对船舶进化史的研究,指出一些船舶方面的突发发明是可以忽视不计的。

  二是用革命的或非延续的解释方法描述技术演化,可以称之为“技术演化的英雄主义流派”。这一流派的观点是主流观点并为人们普遍接受。他们认为,发明是少数天才发明家的思想在充分发挥的状态下出现的。这种发明的英雄史观略去了技术上的小改进,一味强调特定的个人对重大技术突破的贡献。如:认定蒸汽机就是瓦特发明的,惠特尼发明了轧棉机,福特发明了汽车,爱迪生发明了电灯等。在他们看来,这些天才的发明家们完全是独立完成发明的,根本没有丝毫借鉴过去已经取得的技术成就。大部分的科技史家是持这种观点的,只有少数的科技史家斥责这种说法的简单化。

  三是用进化的和革命的、延续的与非延续的解释方法描述技术演化,可以称之为“技术演化的综合主义流派”。其代表人物就是乔治·巴萨拉,他把自己的理论称之为“一种现代的技术进化理论”。他这样写道:“我的技术进化理论承认意义较重大的技术变革——这类变革常常是与有名的发明家联系在一起的,也承认长期积累的小变化。所以,我接受产生急剧的技术变革的时期,也接受技术平缓发展的时期。”[5]27他综合了前两种观点,把自己的技术进化理论植根于:多样性、延续性、创新和选择这四个概念之上,从技术进化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出发,一方面寻找技术自身结构变化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强调了社会环境对技术的选择作用。为技术演化形态开创了一条新路径。

  ()技术演化的形态考察

  作为历时性展开的技术,不同的学者总结了技术演化的形态,大致有三种:

  第一,作为过程的技术具有以下几种形态:创意、构想形态的技术——技术构想;发明形态的技术——技术发明;设计形态的技术——设计技术;试制和试验形态的技术——试制技术或试验技术;生产形态的技术——生产技术;产业形态的技术——产业技术。[6]

  第二,在技术的历时性演化过程中,存在着三种不同形态的技术,即技术发明、生产技术和产业技术。从形态构成上看,在共时性层面,每一种形态的技术都包含着三种构成要素,即实体性技术、规范性技术和过程性技术。把技术的历时性演化与技术的共时性构成统一起来看,由技术发明到生产技术的演化,包含着实体性技术由原型转变为产品,规范性技术走向成熟,完善和体系化,过程性技术的作用“场景”转变;产业技术作为技术的终极形态,由生产技术演化而来,必须经过系统整合、经济核算和制度规约。[7]

  第三,伴随着人类的进化与社会的发展,技术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技术的历史发展依次呈现为基于躯体的动作技能、基于工具体系的技术、基于自动控制体系的技术等发展阶段。按照具体技术系统的建构过程,技术形态的发育在逻辑上呈现为设计技术形态、制作技术形态与操作技术形态等建构阶梯。[8]

  国内学者对技术演化形态的把握虽各有差异,但是他们都从时间维度上揭示了技术的演化和变迁。很多国外学者把生物进化理论与技术演化进行类比,进而解释技术演化,如英国学者齐曼指出:技术演化与生物进化之间具有极其明显的相似性,又有所不同,因此可以用一种修正了的进化理论来解释(隐喻)技术的演化。[9]美国学者巴萨拉也认为:“技术进化就是通过有机类比解释这些新颖产品为何出现及其选择机制。”[5]前言总之,技术演化是一个动态演化的整体,在演化的方向上既有进化方向,还有技术的退化及技术的停滞;既有发展的连续性,也有发展的间断性;既有发展的确定性,也有发展的不确定性;既有同质性,也有差异性和多样性。

  ()工程演化的阶段划分

  工程作为与技术并列的同为人造存在物的实践活动,在其历史发展中也必然有一个不断展开的演化过程,而且它的演化往往是以科技的演化为先导,是在科技演化带动下的演化。每一次技术革命,往往带来工程的革命,尤其是凝聚在工具中的技术为工程的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促使工程随之变革。

  工程不仅是理解人类体外进化的一把钥匙,而且是关涉人类幸福质量的衡量指标,通过工程演化来观照人类生存史和人类发展史表明了人类正是借助工程而从自然之初的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进程。人类的居住方式经历了四次改变:穴居;以木材、泥土、石块等自然材料为主的房屋;以砖、瓦烧制技术及其产品为主的房屋;以钢筋混凝土为建筑材料的高楼大厦。人类工具材料也经历了几次大的改变:石器、青铜器、铁器、高分子有机合成材料。这些改变还有很多,如运输工具、动力机等等,历史中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带来了工程的革命和人类生存方式的革命。

  在历史回顾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把工程演化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如,我们根据工程构成要素的联系性可以把其分为:单体工程阶段、整体工程阶段和系统工程阶段。根据工程元素的复杂性可以把其分为:简单工程、复杂工程和巨复杂工程。根据工程的性质可以划分为:自然工程、社会工程和心智工程。根据工程人工介入的程度把工程划分为:以物为主的工程、人、物结合的工程和以人为主的工程。依据不同的标准而区分的不同阶段不是孤立、静止的划分,而是动态演化中的区分,正是人类的进化、科技的进步、自然的变迁驱使人类工程的改变,各种因素的相互交织、互相作用促使了工程的“渐进与革命”、“进化与退化”、“分叉与汇合”[10]

  ()工程演化的动因考察

  工程不会出现自然而然的自动演化,人类也不会无缘无故地推动工程演化,其演化的动因有很多,但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1.人类生存环境的压力

  早期人类虽然脱离了茹毛饮血的生活,但是自然环境的恶劣依然是他们生存的最大压力。汤因比认为人类创造的所有文明都是应付环境“挑战”的结果。他说:“文明诞生的环境是一个非常艰难的环境而不是一个非常安逸的环境。”[11]在面对“丛林法则”时,人类可以利用的只能是自己的双手和大脑,无论是原始的打制或磨制石器的发明,还是弓箭、渔网等的制造以及耕种、渔猎技艺的出现都是以自身生存为目的的。原始工程的出现也是为了应对自然环境的压力,工程演化中每一次小的进步都是人类摆脱生存压力的一大步。

  即使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人类同样面临着这样的生存压力。除了自然灾害如火山活动、地震、风暴、海啸以外,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对人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环境的恶化、粮食的短缺、资源及能源的紧张一直在困扰着今天的人类。一些环保工程、基因工程、新能源工程的崛起与人类面临的压力有着直接的关系。在自然压力与人类衰亡之间,人们总是要借助工程来改变自身所处的境况,人类与外界的矛盾不断变化,工程也因此适时不断演化。

  2.科学技术的推动

  马克思说科学技术“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12]372、“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12]375。科技直接推动了人类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近代科学技术的产生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更带来了大规模生产方式的变革,促进了工业革命的产生,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既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同时也是推动工程演化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没有科技的发展就没有工程的演化,人类从手工工程经过工具工程进而到自动化工程的转变,充分证明了科技在工程演化中的推动作用。工程既然是直接的生产力,那么不可避免地要依赖于科技的发展,而且这种依赖程度将逐渐增大,特别是今天的高新技术工程,一刻也不能离开科技的支持。

  通常,可以把人类社会历史划分为: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这个区分就是用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来划分的。这不仅是以行业工程而且是比行业工程范围更广的产业工程为基础而区分人类历史。科技对工程演化的推动是全方位的,它能推动工程从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管理等各个环节发生变化,无论是理念的指导、工具的使用还是监控的网络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工程的演化往往是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先导的,而且科学技术的进步必然会带来工程的演化。科技革命也意味着工程革命。

  3.经济、军事等需求的影响

  虽然经济和工程属于经济基础的范畴,而军事属于上层建筑范畴,但需求都是一样的。经济中,新的产业的出现是由需求引发的;同样,军事方面的需求也会反作用于工程。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中国的万里长城就是源于军事目的而修建的。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它会产生自己的逻辑,人们看到了这种逻辑需要,会想方设法地去满足这种逻辑的必然。如最早的物-物交换的市场就是建立在需求之上的。现代市场经济中出现的新商机往往会刺激人们争相介入,大量资本投资于其中,导致新兴工程的崛起。无论是近代钢铁冶炼工程、纺织工程、机械工程还是现代的新材料工程、新能源工程等,一方面是由于其内在自身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是由于经济的外在因素的影响。没有需求就没有动力,没有经济因素的刺激,就不会有工程的创新。

  军事需求往往是拉动科技进步、牵动工程发展的催化剂。如最初的计算机、全球定位系统都是为了解决军事需求而得以发展的,后来才从军用转为民用并带来了整个产业工程的巨大变化。军事行动不仅需要军工产业的配合,而且需要其他经济门类的支持,从而以战争为中心,带动多种产业发展,形成一个双向互动的产业链。如军用飞机的诞生,带动了机场的建设、航空用油的发展、地面后勤保障等多个领域的共同发展。因此,军事需求是影响工程演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它的驱动使工程在量、复杂性、综合度、变动性等方面都产生变化。

  三、技术演化与工程演化的比较

  技术与工程虽然有各自不同的内涵,但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决定了技术演化与工程演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通过比较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促成二者的良性互动。当然,二者演化的差异也是我们需要加以区分的,因为只有这样才不至于混淆各自的专属领域,才能更好地把握彼此的发展历史。

  ()技术演化与工程演化的联系

  1.技术演化与工程演化都是人类改造自然实践活动的同一过程

  技术不仅仅是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也不仅仅是生产工具、设施和装备,它本身也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一种物质力量,是一种实践活动。同样,工程也是一种实践活动。正如约瑟夫·C. 皮特所说:“工程是通过组织设计、构建(操作)人造物来实现将人们周围的自然界、社会向人们需要的面貌转变,因而它是有特定目的的一项实践活动。”[13]既然它们都是人类的实践活动,那么其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发展而产生并随之演化的。在演化的过程中,它们不可能超出一定的历史阶段,而且演化的水平也不可能出现显著的差别。技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要处于先导地位,但是新技术的出现将马上带来工程上的变革,有时,二者就是重合在一起的。如新式机床的出现,一方面是属于技术上工具的创新,另一方面它又是机械工程的创新。这种重合或前后相继正说明了二者之间的联系,其联系的纽带就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人类实践活动的统一性决定了技术演化与工程演化过程的同一性。

  2.技术演化与工程演化都是借助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等领域而表现的

  技术与工程虽然有各自不同的形态和存在方式,但是它们总是要处于一定的“域”中,总是要借助于一定的机制、一定的环境、一定的表达而“在场”。技术和工程都承载了经济、军事及文化艺术等功能,也综合了经济、军事及文化艺术等要素,在经济、军事及文化艺术等领域总是能够找到技术和工程的“身影”;同时,技术和工程也正是在这些领域里体现了自身的价值。现代的技术和工程都是能够用一定的金钱来衡量的,我们也能从技术和工程中找到美学的蕴含。经济、军事、文化艺术呼唤技术和工程,反之,技术和工程也需要经济、军事、文化艺术为它们提供一个展现的舞台。除去公用技术和公用工程以外,还有专门的经济技术和经济工程③、军事技术和军事工程、文化艺术技术和文化艺术工程等。可能各领域的技术和工程的界限不是那么分明,有重叠和交叉,但是技术和工程随着经济、军事和文化艺术的发展而演化的趋势永不停滞,只要经济、军事和文化艺术在发展,那么技术和工程必然会发展。它们之间的联系只能是相互促进的双向互动。

  3.技术演化与工程演化具有一一对应关系

  从较大层面上看,有纺织技术就有纺织工程、有铁路技术就有铁路工程、有造船技术就有造船工程、有桥梁技术就有桥梁工程,还有诸如此类的种种技术与工程的对应。这种对应绝不是一种巧合,它恰恰如实反映了技术与工程作为人类创造物的亲缘关系。如果技术为“体”,那么工程就是“用”,体用总是统一于人类的造物活动中。技术的演化一方面为自身开创了新天地,另一方面也为工程开拓了疆域,二者扩张的脚步尽管不是那么整齐划一,但最终必然形成这样一一对应的关系。当然,我们也不能僵化地理解这种对应关系,不能认为某种工程就只需要某种技术而不需要其他技术,反之亦然。也正是因为这种对应关系的存在,人们往往把技术与工程混为一谈,忽视了它们的区别。技术自身的“遗传”与“变异”、延续与创新会传导给工程,使工程出现相应的“遗传”、“变异”、延续和创新,因此就形成了这种对应关系。

  4.技术演化与工程演化的作用与反作用关系

  技术演化是工程演化的重要推动力,并在它们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关系中占据主动地位。技术的产生、发展相对于它所对应的工程来说是先导、第一位的,而工程则是其衍生出来的、间接的、后生的。工程活动中的技术嵌入性意味着二者具有作用与反作用关系。技术演化作用于工程演化,但工程演化反作用于技术演化,工程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往往需要技术来解答,也即为技术演化找到了新的方向和新的突破口。这种反作用并不仅限于相对应的技术和工程之间,现代工程都是多种技术集成的造物活动,可能一项工程中会出现多种技术难题,需要多种技术的创新才能得到解决。如中国的嫦娥探月工程就是多种技术系统的综合体,包括运载火箭、探测器、数控、发射场和地面运用五大技术系统的相互衔接、配套,其中更包括若干的技术指标,因此为了保证探月工程的万无一失,就必须在技术指标确定后,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和创新,经过单测、联测、综合测等各种测试,保证探月工程的圆满完成。由此可见,启动的探月工程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技术的发展,表现出很强的反作用力。正如牛顿第三定律一样,技术演化施加于工程演化的作用力越大,那么工程演化对技术演化的反作用力也越大,二者在相互作用与反作用中不断演化。

  ()技术演化与工程演化的区别

  1.技术演化与工程演化的根本动因不同

  人们经常说:社会需要是技术演化的动力。如美国科学史家乔治·萨顿在《科学的历史》一书中说:“需要称之为技术(发明)之母。”[14]但巴萨拉通过汽车的例子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有时没有社会需求也同样会产生新技术。因此有人说:技术内部的矛盾运动是技术演化的直接动力。社会需求只有通过技术自身的内部矛盾运动才能发挥作用。所以,技术演化就是由于技术目的与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运动而推动的。在某种程度上,技术演化具有独立于人类的相对自主性。[15]

  工程演化的动因在上文中已经有所论述,通常认为:科技进步是工程演化的直接推动力。按马克思的观点,这只是它演化的外因,更何况这个外因还是不全面的,还应该包括很多方面,如我们所说的经济、军事等。那么,工程演化的内因是什么?只能是工程的实践水平与人的需要之间的矛盾。工程是为满足人类需要而服务的,人类需要是不断向更高、更好、更舒适、更美等层次不断发展着的,而处于完成形态的工程即使在当时能够满足人的需要,那么随着时间的发展,就会出现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差距,人不再满足已有的工程,这种差距和矛盾使工程技术人员适应人类现实需要而改进工程,使之达到平衡从而使矛盾暂时消解。可见,工程演化就是处于这样的矛盾运动之中的。

  2.技术演化与工程演化对自然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影响不同

  笼统地讨论技术演化还是工程演化对自然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影响程度大或小、深或浅、广或窄是没有意义的,这是需要从历史中找到具体数据支撑的,并且还要先定义“影响”的含义。而且从某个单项技术或工程出发去讨论影响并不足以代表整个技术群体和工程群体,也不足以代表技术演化过程和工程演化过程的影响。所以,这里的影响不同是指:工程演化对自然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影响更为直接,而技术演化的影响则要间接一些。技术是通过工程表达出来的,它借助于工程得以实现自己的影响。如锄头、耙、犁等农用工具的发明对自然和人类并没有什么影响,在它们没有推广之前的价值也不大。但是当人们普遍使用它们,把它们作为农业工程中的生产工具时,它们才焕发出自身的价值。没有这些工具,人类用手或更简陋的东西也能种植粮食,是农业工程对人类的影响更为直接,而农用工具通过农业工程而产生影响。有些技术可能源于个人的爱好,那么其影响程度、范围就有限,而一旦这种技术转变为生产力,那么它就实现了“涅槃重生”。技术构思方法中的“回采法”就表明了旧技术原理最初没什么用,但在新条件下却有价值而被回采,进而产生了影响。从这个角度看,工程演化更直接地展现了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影响,而技术演化则影响间接一些。

  3.技术演化与工程演化所受到的社会制约力度不同

  技术演化和工程演化中的社会选择就是一种制约力量,它或加速或阻碍技术或工程的发展。客观地说,从古至今人们对工程的要求要比对技术的要求更为苛刻,也就是对工程的制约更加强烈。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早期的技术发明只是个人的创造,它没有涉及民众的利益;而工程则不然,每一项工程都牵扯到公共的安全、生活和权益,因此人们对工程更加苛刻、更加慎重、更加挑剔自然就不难理解。人们对大禹治水与鲧治水截然不同的态度就体现了:符合公众利益的工程深得人心,而损害人类利益的工程遭到唾骂。尤其是当代,人类对工程的前期论证要求得越来越严格,对工程的运行监管也更加关注,这就充分表明了社会对工程的制约作用。

  当代的技术虽然也必须通过评审考察才能获得资金的资助,但是如果没有国家政府的资助,也不影响有些人出于自身的喜好而进行研究。如有的民间科学家对“永动机”的研究等。还有一些情况也证明了人们对工程要求的比对技术要求得严格。比如说,“克隆人”的技术已经被掌握,但“克隆人”的工程还没有展开,因各国政府对其后果的担忧而制止了这项工程的发展。之所以出现这种结果,不是因为技术只是实验室中的产物,远离人类生活;也不是因为技术转化为工程要有一个时间过程,时机还未到来;而恰恰是人类主动性的制约阻止了某项工程的演变。我们应该更加强调人类对工程的制约而不是放松,因为我们发现很多工程造成的灾难是难以弥补的,无论是对自然还是对人类自身,这类工程能够从设计变为现实尽管是不同因素造成的,但人类把关不严、论证不够、机制不健全、权力无限制是根本的原因。所以,对技术我们可以宽松一些,对工程应该更严一些,要充分发挥人类对工程演化的制约作用,以保证工程所涉及的民众切身利益不受伤害。

  四、结论与思考

  通过对技术演化与工程演化相关问题的研究,可以看到:技术演化与工程演化尽管有不同的演化历史,它们演化的根本原因不同,对自然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影响不同,受到的制约力度不同,但是二者又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离开其中任何一个部分就不可能有对方的演化。它们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同时在不同的领域发挥作用,表现出了一一对应的关系,在相互的作用与反作用中不断演化。

  在了解技术演化与工程演化的联系及区别的基础上,我们应如何利用二者之间的联系来促使它们之间的良性互动使之能够携手并进为人类的未来造福呢?我想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以持续的技术创新解决工程中的问题,以工程创新解决人类面临的难题

  技术创新就是技术演化的一部分,是技术走向市场的标志,任何技术发明如果只是以专利的形式而存在,那么它就失去了自身最大的价值体现。在技术与工程之间需要有一个承接机制,才能保证使技术开发成果能有效利用于工程。工程活动中会遇到大量的问题,其中有些技术方面的问题只有反馈给科研部门,才有可能得到解决。一方面,科技成果要有转化的意识,主动地向工程和市场开放;另一方面,工程中的实际问题为科技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促使科技与工程的紧密结合。

  工程创新需要站在更高和更远的层次上看问题,不能只算经济账,要把科学技术、自然、社会等联系起来,从整体的角度考虑问题。工程一方面要做好“桥梁”作用,把科学技术引入市场,使科学技术发挥自己的功用和价值;另一方面要通过自身的创新不断解决人类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协调自然与人及人类社会的关系。

  2.加深技术与工程的融合程度,以双轮驱动各自的演化

  技术与工程是既分立又统一的关系,它们的分立决定了有些工程没有把最新的技术作为工程应用的重要手段,而延续传统施工的技术理念、方法和手段等。对于后发国家来说,尤其明显的是:因不能紧跟先进技术的步伐而导致工程的落后。这就要求工程师与技术专家建立一个联盟,在从决策、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各个环节都要听取技术专家的意见,才能确保工程的先进性。工程师虽然懂技术,但他们只是普通的技术人员,他们的技术不是最前沿的,他们在工程中遇到的难题或许在国际上已经有了解决的方法,因此通过咨询技术专家,建立一个工程师-技术专家的联盟就显得比较必要。

  技术与工程一体化的趋势也要求加深它们融合的程度。现代技术已不再是发明家自己能够独立操作的,它是以一种社会建制的方式而运作,同时它也需要靠工程提供的物质条件才能运转。技术与工程的紧密结合能发挥出整体的优势,而不再是简单的相加,其效果就是加速了二者的发展。

  3.以自主创新为主兼顾合作与交流共促技术和工程的演化

  自主创新不但应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而且应成为工程发展的战略基石。专利虽然是可以购买的,但在涉及核心技术时,由于国外的技术封锁,最顶尖的技术是不可能购买到的。如:计算机核心技术、精密机械等。因为通过技术封锁能实现跨国企业的利益最大化,我们能买到的是产品,而不是技术。这就迫使我们只能走自主创新之路,有了自主创新才有了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如:我国正在实施的“大飞机工程”,就是建立在自主创新基础上的工程项目,如果该工程能得以突破,将带动我国的动力、材料、工艺、设计、控制等一系列新技术。从中可以看到,技术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工程又带动了技术的突破,它们是在自主创新中共同演化的。

  自主创新解决的是核心技术问题,对于一些非核心的技术,我们可以通过引进的方式从国外购买,也可以通过合作研究、合作开发等多种方式去解决。现代化大型工程涉及的技术多达成千上万种,如果完全依靠自主创新,只能是费时费力,得不偿失。因此,能够引进的技术就应该引进,不能引进的就靠自主创新。两者结合将更有利于技术和工程的演化。

  总的来说,作为不同的学科门类,从理论上对二者演化加以区分是很有必要的,但从现实的角度,我们更应关注二者之间的联系。因为只有把握住它们的联系,才能使之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才能使技术、工程更好地为人类造福,才能促使自然-社会-科学-技术-工程的和谐演变。

  【注释】
  ①波普尔把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称为“世界3”,其中包括人造物如艺术作品、工具等,也包括科学理论、科学问题等,自然也应涵盖各门自然和社会学科。
  ②李伯聪教授在《工程哲学引论——我造物故我在》中把工程解释为以建造为核心的人类活动。
  ③所谓经济技术和经济工程只是笼统的说法,它可以细分为:工业技术(工程)、农业技术(工程)、交通领域技术(工程)等等许多门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39.
  [2]卡尔·米切姆.“技术哲学”[OL].[2010/06/03]. http://hpslib.phil.pku.edu.cn/viewarticle.php? sid=2759&st=0.
  [3]约翰·齐曼.技术创新进化论[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 129.
  [4]马克思.资本论:第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09.
  [5]乔治·巴萨拉.技术发展简史[M].周光发,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6]远德玉.产业技术界说[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2225.
  [7]丁云龙.论技术的三种形态及其演化[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12): 4246.
  [8]王伯鲁.技术究竟是什么——广义技术世界的理论阐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5970.
  [9]约翰·齐曼.技术创新进化论[M].孙喜杰,曾国平,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 39.
  [10]殷瑞钰.工程演化论初议[J].工程研究,2009(1): 80.
  [11]汤因比.历史研究: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109.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13]皮特.技术思考——技术哲学的基础[M].马会端, 陈凡,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 44.
  [14]George Sarton. A History of Science[M].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3: 16.
  [15]赵建军.追问技术悲观主义[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1: 132.

(原载《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