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

哲学史  >  分支学科  >  宗教学  >  正文

【盖建民】从《庄林续道藏》看清代闽台道教关系

  

闽台宗教文化的交流传播问题是闽台区域研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台湾除了与大陆有密不可分的‘地缘’和‘血缘’关系外,尚有不可容分离的‘神缘’关系”。[[1]]道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从闽台道教文化的历史渊源来揭示大陆与台湾脐带相连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学术界目前对闽台宗教文化交流的研究多集中于民间信仰这一层面和领域,对正统道教在台湾传播和影响尚缺乏深入的研究。本文拟以目前国内学术界较少涉猎的《庄林续道藏》为基本素材,对清代闽台道教文化传播交流及其特点进行考析,以求正于同道。

一、《庄林续道藏》及其文献史料价值

一九七五年台湾成文出版有限公司印行“署名“庄陈登云守传,Michael Saso(苏海涵)编辑”的《庄林续道藏》凡25册。收录了大量流传于台湾北部的道教科仪文献和斋醮符咒秘诀,多为秘传抄本,为研究台湾道教的源流和现状提供了有价值的材料。

Michael R.Saso1930~)系美国夏威夷大学宗教系教授,中文名字苏海涵。苏海涵在英国伦敦大学获中国文学和宗教博士学位,曾先后任教于英国伦敦大学及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20世纪60年代中期,苏海涵在台湾北部从事台湾道教田野调查。据苏海涵用英文撰写的《庄林续道藏》导言披露[[2]]:《庄林续道藏》所收集的道经,除了第四部《小法——闾山神霄小法》卷18-23外,绝大部分属于新竹市正一嗣坛和秘传抄本。正一嗣坛的道士主要活动于台湾北部,包括基隆、台北、桃园、新竹、苗栗(猫里)和台中地区。因此,《庄林续道藏》的出版,首次将流传于台湾民间的道教经卷公之于世,自然引起了新竹一带道士的不满。据载:“1979年,苏海涵又在东京龙溪书院出版了《道教秘诀集成》,将某些道教秘传抄本刊出。这就引起了新竹一带道士的愤慨。”[[3]]这一小插曲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庄林续道藏》所收录道经的文献价值。

《庄林续道藏》所收道书分成四大部序。第一部《金箓——王朝醮事》凡50卷,第二部《黄箓——午夜丧事》凡19卷,第三部《文检——符咒秘诀》凡10卷,第四部《小法——闾山神霄小法》凡25卷,共收道书104卷。据笔者对经卷的研读,发现不少有价值的闽台道教交通史料。现将《庄林续道藏》所收道经细目及研读心得钩沉如下备考:

部序

道书全称

刊行或抄录年代

 

 

 

 

 

第一

 

朝醮事

卷一《百神灯科》

百神灯科

卷首和首尾有“法应坛记”印鉴;页三十二有“光绪癸未年梅月法应坛翁清潭抄”第1册第32页。

清德宗光绪九年(1883年)

卷二《发奏灯斋科仪》

发奏灯斋科仪全集

页八十六有“通灵坛甲午季冬月重抄”第1册第118页。

清宣宗道光十四年(1834年)或清德宗光绪二十年(1894年)

卷三《开光科仪》

开佛眼科仪

页三十二有“光绪拾年岁次甲申花月吉旦法应坛翁记抄”第1册第32页。

清德宗光绪十年(1884年)

卷四《祝圣科仪》

太上灵宝醮事祝圣科仪

页五十八有“光绪甲申拾年蒲月法应坛翁清潭抄”第1册第208页。

清德宗光绪十年(1884年)

卷五《禁坛玄科》

灵宝正一禁坛玄科

卷首标明“共贰拾叁帙”;页四十七有“光绪戊子年花月蕴辉氏吉置”第1册第255页。

清德宗光绪十四年(1888年)

卷六《玉枢宝经科》

玉枢宝经科

 

卷七《午供——九陈供科仪》

九陈供科仪

页四十二有“光绪癸未年花月通灵坛陈森贤抄”第1册第332页。

清德宗光绪九年(1883年)

 

部序

卷次

道书全称

刊行或抄录年代

箓

 

 

 

 

卷八《午供——什供养献供文》

什供养献供文

卷首有“法应坛记”印鉴;页二十有“光绪玖年岁次癸未纳月法应坛抄录”第2册第402页。

清德宗光绪九年(1883年)

卷九《午供一—正一玄坛午供科文、科仪》

正一玄坛午供科文正一玄坛午供科仪

 

卷十《朝天宝忏卷一》

太上灵宝金箓朝天宝忏第一部

页七十八有“道光贰拾伍年岁次乙巳桐月吴周岩抄立”第2册第556页。

清宣宗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

卷十一《朝天宝忏卷二》

太上灵宝金箓朝天宝忏第二部

页八十二有“道光贰拾伍年岁次乙巳桐月吴周岩抄置”第2册第638页。

清宣宗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

卷十二《朝天宝忏卷三》

太上灵宝金箓朝天宝忏第三部

卷末有“道光贰拾伍年岁次乙巳梅月朔日吴周岩抄置立”第3册第708页。

清宣宗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

卷十三《朝天宝忏卷四》

太上灵宝金箓朝天宝忏第四部

页八十六有“道光贰拾伍年岁次乙巳梅月法真坛吴周岩抄建立”第3册第794页。

清宣宗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

卷十四《朝天宝忏卷五》

太上灵宝金箓朝天宝忏第五部

页七十四有“道光贰拾伍年岁乙巳梅月吴周岩抄立旦”第3册第868页。(1845年)

卷十五《朝天宝忏卷六》

太上灵宝金箓朝天宝忏第六部

页七十二有“道光贰拾伍岁次乙巳梅月吴周岩抄置”

3册第940页(1845年)

卷十六《朝天宝忏卷七》

太上灵宝金箓朝天宝忏第七部

页八十有“道光贰拾伍年岁次乙巳蒲月五日吴周岩置”第4册第1020页。(1845年)

卷十七《朝天宝忏卷八》

太上灵宝金箓朝天宝忏第八部

页七十二有“道光贰拾伍年岁次乙巳蒲月吴周岩抄置”第4册第1092页。(1845年)

卷十八《朝天宝忏卷九》

太上灵宝金箓朝天宝忏第九部

页八十有“道光贰拾伍年岁次乙巳蒲月吴周岩抄置”第4册第1172页。(1845年)

卷十九《朝天宝忏卷十》

太上灵宝金箓朝天宝忏第十部

页八十六有“道光贰拾伍年乙巳爪月吴周岩抄置”第4册第1258页。(1845年)

 

部 序

道书全称

刊行或抄录年代

 

 

 

 

 

箓

 

 

 

 

 

 

 

 

 

卷廿《宿启道场科仪》

太上金箓宿启科范

 

卷廿一《正嗣坛·正一平宫法全卷》

正一平炁宫法 全卷

页二十有“志心朝礼:……奉受真铨六十代天师、净扫尘氛六十一代天师”第5册第1437页。清文宗咸丰9年(1859年)第六十代天师张培源羽化;清同治元年(1862年)第六十一代天师张仁晸嗣教。

卷廿二《早朝》

金箓早朝启圣科仪

页一四八有“大清光绪拾年孟夏夏月源应坛黄法抄置”第6册第1628页。(1884年)

卷廿三《分灯科仪》

金箓分灯科仪

 

卷廿四《捲簾科仪》

金箓分灯科仪

 

卷廿五《振钟磬科仪》

金箓振钟磬科仪

页三十有“大清光绪癸未年荔月法应坛翁清潭抄”第6册第1724页。(1883年)

卷廿六《三官经》

太上说三官经

页一三О有“大清光绪拾壹年岁次乙西爪月吉旦源应坛黄法盥手重抄”

7册第1856页。(1885年)

卷廿七《三官经》

三官大帝宝径

页四十七有“谨择同治元年五月十九日刊刻印送一百卷”第7册第1952页(1862年)

卷廿八《三官宝忏一天卷》

三官宝忏天部科仪

页八有“光绪拾捌年岁次壬辰阳月毂旦法应坛翁清潭抄合共叁部”第8册第2124页(1892年)

卷廿九《三官宝忏—地卷》

太上三元三官宝忏地部

页四十八有“光绪拾捌年岁次壬辰阳月毂旦法应坛翁清潭抄合共叁本”第8册第21721892年)

卷卅《三官宝忏——水卷》

太上三元三官宝忏水部

卷末未标明具体抄写时间,但水卷与天卷、地卷似为同一时间抄录

卷卅一《午朝——午朝启师科仪》

金箓午朝启师科仪

页一三一有“大清光绪拾年岁次甲申孟夏之月源应坛黄法重抄”第8册第2353页。1884年)

卷卅二《东斗经》

太上东斗主算护命妙经

页十七有“光绪未年桐月吉日翁清潭抄”第8册第2371页。(1883年)

卷卅三《西斗经》

太上西斗大计护身妙经

页二十六有“光绪癸未年桐月翁清潭抄”第8册第2398页。(1883年)

 

 

部序

卷次

道书全称

刊行或抄录年代

 

 

 

 

 

 

 

卷卅四《南斗经》

太上说南斗六司延寿度人妙经

页十八有“道光甲午年瑞月念日许荣芳禄”第8册第2416页。(1834年)

卷卅五《北斗经》

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妙经

页六十有“咸丰丁巳年中冬江西南城信士吴阑芳谷氏重敬刊”第8册第2056页(1883年)

卷卅六《中斗经》

太上中斗保命延生妙经

页二十四有“光绪癸未年桐月吉日翁清潭抄”第8册第2506页。(1883年)

卷卅七《玉皇经·日卷》

高上玉皇本行集经(卷一)

本卷末虽未标明具体刊行年代,但据卷中、卷下题署来推断,本卷也刊行于道光乙未年

卷卅八《玉皇经·月卷》

高上玉皇本行集经(卷中)

页一八六有“闽邑林心水敬刊,大清道光乙未岁仲秋吉旦,板存于山九仙观”第11册第5908页。(1835年)

卷卅九《玉皇经·星卷》

高上玉皇本行集经(卷下)

页一九四有“闽邑林心水敬刊,大清道光乙未岁仲秋吉旦,板存于山九仙观”第11册第3103页。(1835年)

卷四十《玉皇忏科》

朝天谢罪玉皇宝忏

页八十五有“咸丰玖年岁已未浦月朔日法真(坛)吴景岩抄置”第11册第3189页。1859年)

卷四十一《晚朝》

金箓晚朝启圣科仪

页一三二有“大清光绪拾年孟夏之月源应坛黄法抄立”第12册第3322页。(1884年)

卷四十二《登台》

灵宝金箓登台拜表科仪

页一一四有“光绪玖年岁次癸未纳月日法应坛抄录”第12册第3436页。(1883年)

卷四十三《九幽忏》

太上慈悲九幽拔罪忏法卷第一

页二十九有“灵应通真坛臣潘韫煦薰沐敬刊”第13册第3465页。

卷四十四《九幽忏》

太上慈悲九幽拔罪忏法卷第四

页五十三有“嗣青玄府门下第子潘韫煦薰沐校对捐资谨刊”第13册第3445页。

卷四十五《九幽忏》

太上慈悲九幽拔罪忏法卷第六

页五十四有“嗣青玄府门下灵应通真坛潘蕴(韫)煦薰沐谨订”第13册第3600页。

卷四十六《九幽忏》

太上慈悲九幽拔罪忏法卷第八

页五十四有“嗣青玄府门下臣潘蕴(韫)薰沐谨刊”第13册第3654页。

卷四十七《九幽忏》

太上慈悲九幽拔罪忏法卷第十

页五十七有“嗣青玄府门下第子潘韫煦薰沐校对捐资谨刊,祈求父母早生仙界,现存眷属福寿增延”第13册第3711页。卷尾标有“西湖玛瑙明台经房刻印流通,住杭城大街弼教坊石库门内。”

 

 

部序

道书全称

刊行或抄录年代

 

 

 

 

 

 

 

 

卷四十八《道场正醮》

灵宝祝香科仪

页一一六有“灵宝祝香科仪完终光绪癸未年桐月法应坛翁清潭抄”

14册第3828页(1883年)

卷四十九《道场法仪》

道法法仪

 

卷五十《普度·登台说法》

金箓登台说法普施科仪

页七十五有“金箓登台说法普施科仪下部完终,昭和癸西年十二月初六日重抄”第14册第4049页。(1933年)

 

 

 

 

 

 

卷一《灵宝拔亡发表科仪》

灵宝拔亡发表科仪

页二十八有“灵宝拔亡发表科仪终通灵坛民国癸卯年四月初八日登云敬抄”第15册第4078页。(1963年)

卷二《玉府祝圣科仪》

太上洞玄祝圣科仪

页三十有“祝圣科仪终民国癸卯年四月初九日通灵坛登云敬抄”第15册第4108页。(1963年)

卷三《灵宝度人经上部》

太上洞玄度人无量上品妙经

 

卷四《灵宝洞玄无量度人经中部》

太上洞玄无量度人中品妙经

页二十七有“民国五十五年农历五月初十戊午通灵坛坛主庄陈登云敬抄”

15册第4108页(1966年)

卷五《太上慈悲道场三元灭罪水忏法》

太上慈悲道场三元灭罪水忏法

页九十七有“太上慈悲道场三元灭罪水忏法卷下光绪元年正月玛瑙口重刊印造流通玛瑙明台经房印造流通现住杭城大街弼教坊

1875年)

卷六《玉府颁赦科仪》

玉府颁赦科仪

页五十七有“民国五十五年岁次丙午五月初四日通灵坛登云敬抄”第15册第4325页。(1966年)

卷七《灵宝炼度宗旨全卷》

灵宝炼度宗旨全卷

 

卷八《炼度宗旨》

灵宝炼度科仪

页六十有“灵宝炼度科仪终光绪丁亥年元月法应坛翁清潭抄”第16册第4526页。1887年)

卷九《灵宝拔度合符科仪》

灵宝拔度合符科仪

 

卷十《灵宝拔度药师宝忏

药师宝忏科仪

 

卷十一《灵宝拔亡解科仪》

灵宝拔亡解科仪

 

 

部序

卷次

道书全称

刊行或抄录年代

 

 

 

 

 

 

 


 

 

 

 

 

 

 

 

 

 

 

卷十二《过桥科仪》

过桥科仪

 

卷十三《请库科仪》

请库科仪

 

卷十四《太乙救苦天尊说拔度血湖宝忏卷上》

太乙救苦天尊说拔度血湖宝忏卷上

页六十一有“道光弍拾年岁次庚子浦月法真坛吴景春抄”第17册第4971页。(1840年)

卷十五《灵宝血湖宝忏》

太乙救苦天尊说拔度血湖宝忏法卷中

页三十七有“道光贰拾年庚子蒲月法真坛吴景春抄”第18册第5009页。(1840年)

卷十六《血湖宝忏》

太乙救苦天尊说拔度血湖宝忏法卷下

页一有 “道光贰拾年庚子法真坛吴景春抄”第18册第5011页;页卅六有“道光贰拾年岁次庚子蒲月法真坛吴景春抄”第18册第5046页。(1840年)

卷十七《太上洞玄灵宝玉历血湖度命赦罪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历血湖度命赦罪妙经

页五十六有“光绪甲申年葭月吉旦法应坛重抄”第18册第5102页。(1884年)

卷十八《沐浴科》

沐浴科

 

十九《沐浴魂沐浴给牒科》

召魂沐浴给牒科

 

卷一《吴氏文检》

吴氏文检

页九十六“合砖二块写合契”题署“大清道光十八年八月”第19册第5262页;页一四九“厝契式”中题署“大清道光拾捌年九月”第19册第5315页。(1838年)

卷二《醮丧式三五朝文检》

醮丧式三五朝文检

页八十有“嘉庆××岁次×月朔望”文句,第19册第5438页。

卷三《正一嗣坛师传符咒诀》

正一嗣坛师传符咒诀

 

卷四《陈氏文检》

陈氏文检

页一0二有“光绪×年×月×日昭告于后土之神”文句,第19册第5632页。

卷五《文检—祭花科仪》

文检—祭花科仪

卷首有“辛卯季春法应坛抄”第20册第5671页;页三十三有“道光贰拾壹年桐月季春法真坛吴景春抄”

20册第5703页。(1841年)

卷六《意文符咒》

意文符咒

页六十七“灵宝大法司状”云:“兹据大清国福建省原籍居住建坛奉道追修礼忏填库校度世教玄孙”第20册第5771

 

部 序

道书全称

刊行或抄录年代

 

 

 

 

 

 

 

 

 

 

 

 

 

卷七《茅山咒诀》

茅山祖师咒

页三十有“敕封顺懿君陈太后神咒”文,第20册,第5808页。

卷八《同长乐轩》

同长乐轩老串 摇船点 新水令 贺家庄等149

 

卷九《设醮道场登台拜表玉诀科仪》

设醮道场登台拜表玉诀科仪

卷首有“法真坛请吴景春建抄上传下授法真道自成”第20册第5901页。

卷十《金箓早午晚朝遣将召四灵科仪》

金箓早午晚朝遣将召四灵科仪

 

 

 

卷一《夫人科》

请夫人科(通灵坛记)

 

卷二《请夫人科》

请夫人科仪(法应坛)

页七十二有“夫人科仪完终光绪贰拾壹年岁次乙未桐月法应坛翁清潭抄”第21册第6102页。(1895年)

卷三《起土开金井刈

起土开金刈 科仪·取星辰科、祈雨妙经

页六十五有“甲申年新重抄”第21册第6167页。清宣宗道光四年(1824)或德宗光绪十年(1884年)

卷四《起土开金井刈 科仪》

起土开金井刈科仪、入房科

 

卷五《解连妙经》

解连妙经(云、妙坛)

 

卷六《解连妙经》

 

解连妙经(抄本)

 

卷七《吾有祛秽真言神咒当持诵》

吾有祛秽真言神咒当持诵

 

卷八《表铁造 科仪》

表铁造币科仪

卷末有“城隍付下本”字样,第22册第6427页。

卷九《申文科一功德发奏科仪》

 

功德发奏科仪

页五十一有“岁次丙午年五月吉旦 泉利玉记”第22册第6479页。

卷十《赏军科仪》

赏军科仪

页二十有“岁在道光已亥年霞月郑日新社坛”,第22册第6500页。(1839年)

卷十一《新刻元龟会解断易神书卷下

新刻元龟会解断易神书卷之下

卷首有“书林京兆堂刘龙卿梓”,第23册第6505页。

 

部 序

道书全称

刊行或抄录年代

 

 

 

 

 

 

 

 

 

 

 

 

卷十二《申状科》

申状科仪

页三十一有“道光贰拾陆年岁次丙午闰五月吉旦法真坛吴周岩抄”第23册第6635页。(1846年)

卷十三《造线一段》

造线一段

 

卷十四《关圣帝君明圣真经》

关圣帝君明圣真经

卷首有“光绪甲午重镌住灵慈宫口林坤司发兑温陵善书局成丈堂敬□”第23册第6697页;卷末有“新竹北门口街承隆号陈根田祈求身体家中平安,先印送四十部”,第23册第6804页。(1894年)

卷十五《拜斗科》

拜科科(经)三献科进线科

页五十有“□道光甲午年荔月道土璇玑拜斗科范终宁清禄”,第23册第6856页;页五十七有“修真坛禄”第23册第6865页。(1894年)

卷十六《闾山秘诀》

闾山秘诀

页八十五有“龙虎山传天师讳虚书”第24册第6951页。

卷十七《唐山科仪、下席科、送神三献供》

下席科

送神三献供

页九十有“道光贰拾陆年岁次丙午蒲月吴周岩重抄”并有一行“偷书者乃景春后裔”字样,第24册第7058页。(1846年)

卷十八《神霄醮用仪》

神霄醮用仪

页四十有“庚午年菊月置应成坛刘汉游抄”第24册第7098页。

卷十九《灵宝正壹清晨启请玄科》

灵宝正壹清晨启请玄科

清仁宗嘉庆十五年(1810年)或穆宗同治九年(1870年)

卷廿《灵宝早朝科仪》

灵宝早期科仪

 

卷廿一《灵宝正壹午朝科仪》

灵宝正壹午朝玉枢玄科

 

卷廿二《灵宝正壹晚朝科仪》

灵宝正壹晚期玄科

 

卷廿三《太上灵宝正壹宿朝玄科》

太上灵宝正壹宿朝玄科

 

卷廿四《送船科仪》

送船科

 

卷廿五《元始天尊说洞渊辟瘟妙经》

元始天尊说洞渊辟瘟妙

卷末有“道光贰拾年岁丙午腊月吉旦法真坛吴周岩抄”第25册第7495页。似为清宣宗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

 

二、清代是道教经典大量传入台湾的主要时期

学术界关于道教传入台湾的的年代存在分歧,目前尚未定论。一般认为:“从台湾省的发展历史来看,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后,就陆续建有真武庙,可以推测,道士移入台湾时间至迟不会晚于十七世纪的后半叶,或许比这更早。”[[4]]这一推测有一定道理。笔者从连横所著《台湾通史》中钩勒出一则有价值的线索,《台湾通史》卷一《开辟记》云:“及唐中叶,施肩吾始率其主族迁居澎湖。肩吾汾水人,元和中举进士,隐居不仕,有诗行世。其《题澎湖》一诗,鬼井盐水,足写当时之景象。”[[5]]书中所指的施肩吾就是唐代的一名道士。[[6]]唐道士施肩吾,字希圣,自号栖真子。睦州(今浙江建德)分水人,生当九世纪,历宪宗、穆宗、敬宗、文宗诸朝。习《礼记》,有诗名。趣尚烟霞,慕神仙轻举之学。长庆中,隐于洪州西山(今江西南昌西山)学仙。著有《西山集》十卷、《闲居诗》百余首(收入《全唐诗》中)、《养生辨疑诀》(或作《辨疑论》,收入《全唐文》),南宋曾造所编集的类书《道枢》中也录有栖真子施肩吾的养生理法。从栖真子施肩吾“率其族迁居澎湖”这一情况来看,至迟在唐中叶就有道士在台湾地区云游活动。

台湾道教宫观庙宇是明末随着郑成功收复台湾,闽粤人大量移居台湾后建立起来的。“夫台湾之人,闽、粤之人也,而又有漳、泉之分也。粤人所至之地,多祀三山国王,而漳人则祀开漳圣王,泉人则祀保生大帝,是皆其乡之神,所以介福禳祸也。”[[7]]郑成功时代台湾所建庙宇多为闽粤移民供奉的乡神家庙,但属于正统的道教宫庙也为数不少。据清代第一部《台湾府志》卷之六《庙宇》记载:“东狱庙,在府治之东,伪时(指郑成功据台时)建,以祀东狱之神(指东岳泰山大帝),郡守蒋毓英捐俸重修。”[[8]]“上帝庙,在府治东方坊,伪时建,祀北极大帝,内有明宁靖王楷书扁额‘威灵赫奕’四字。”[[9]]另据清乾隆十二年范咸等修《重修台湾府志》卷十九《杂记》“寺庙附考”云:“元帝庙在东安填坊者称大上帝庙,郑氏所建,康熙年间重修。在镇北坊者称小上帝庙,亦郑氏所建,康熙三七年重修。南路长治里前阿社祀五:文昌梓潼、汉寿亭侯、魁星、朱衣、吕祖,后祀东王公西王母。又伪时建玉皇太子庙。”[[10]]上帝庙也称真武庙,主祀北极玄天上帝,“郑氏据台因多建真武庙,以为此邦之镇云。”[[11]]由此可知郑氏时代台湾已建有东岳庙、玄天上帝庙、玉皇庙等道教庙宇。当然建造最多的是真武庙,“一在洲他尾纲,一在下洲仔甲,一在广储东里,一在仁和里下湾,一在崇德里,一在大目降庄,俱伪时所建者。”[[12]]

郑氏时代由于台湾庙宇陆续建立,道士人数增多,故对僧道度牒还开征杂税。连横《台湾通史》卷十七《关征志》附有“郑氏征收杂税表”,云:“僧道度牒,僧每名二两,道士五两,年征二百两。”[[13]]这也透露出当时台湾道士人数已不在少数。

笔者认为判定道教正式传入台湾地区有几个不同层次的指标,一是道士移入台湾的年代;二是道教宫观在台湾建立的年代;三是道教经典,宗派组织在台湾的传播。就前二项指标来看,至迟在唐中叶时,台湾地区就有道士在云游活动,在明末郑成功收复台湾后,道教的宫庙也陆续建造起来了。但就道教经典、教义和道教组织的传承而言,清代是道教大规模传入台湾的重要时期,这可以从《庄林续道藏》中得到有力佐证。

首先,从笔者对各卷抄写年代或刊行时间的初步判定来,很大部分在清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少数在日本侵占台湾期间和20世纪60年代。其中嘉庆(1796——1920)年间1卷,道光(18211850)年间23卷,咸丰(1851——1861)年间2卷,同治(1862-18742卷,光绪(1875-1908)年间22卷,1933119632卷,19662卷,其余各卷时间待考。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清道光和光绪年间是道教经书在台湾流传最多的时期。

其次,从各卷抄录人身份和来源来看,清代台湾的道士业已以在乡镇中设立道坛的形式建立起道教组织。据笔者初步统计,《庄林续道藏》中所收道书分属八、九个道坛,其中法真坛18卷,法应坛14卷,通灵坛7卷,源应坛8卷,灵应通真坛1卷,修真坛1卷,应成坛1卷,云妙坛1卷,其余经卷所属道坛待查。关于大陆道教传入台湾后的发展状况,连横《台湾通史》卷二十二《宗教志》有一段评述,云:“台湾道教,非黄老之教也,微不足道。而其流衍人间者,则为张道陵之教。……然台湾道士,非能修炼也,凭借神道,以赡其身,其贱乃不与齐民齿。唯三官堂道士,来自江西,蓄发方式,悬壶卖药,谓之海上方,颇守道家之律。若市上道士,则仅为人家作事尔。坊里之中,建庙造像,陈牲设醴,宰割白鸡,以血点睛,谓之开光。天灾火害,惧而修省,设坛以禳,谓之建醮。旱魃为虐,祷告龙宫,朝夕诵经,谓之祈雨。亲丧未除,三旬卒哭,表神礼忏,谓之报恩。又或妇孺出门,忽逢不若,画符吹角,谓之收煞。病人勿药,合家有喜,上牒焚楮,谓之补运。中妇不孕,乞灵于神,换斗栽花,谓之求子。凡此皆所以用道士也。”[[14]]清代台湾道士多属于正一派火居道士,以为百姓建醮祈禳、表神礼忏、植福超度和收煞却灾为职业和谋生手段,故他们在各地区设立的法坛就自然成为彼此联系和互助的组织形式。与《庄林续道藏》所收道书有关的台湾北部新竹一带道坛(已查明的)就近10个,足见台湾道教发展的规模。

三、福建是清代大陆与台湾道教交流的主要门户

从《庄林续道藏》所收道书的内容来看,清代大陆道教正一派三山符箓(龙虎宗、阁皂宗、茅山宗)及清微派、神霄派和净明、闾山派(三奶派)都相续移入台湾,而这些道派的许多经卷是直接从福建传播到台湾的。下面我们分别从经卷的内容、刻刊人或助印人身份以及斋醮文书等几个方面加以阐明。

《庄林续道藏》第一部卷三《开光科仪》第三十页所开列的“开神明祖家”[[15]]如下:

三代公祖家在龙湖境主家在华阳庙

祖师公家在蓬莱普庵家南泉山

大王公家在石古庙仁福王公家在南安延福寺

帝君公家在漳州白礁上帝公家在武当山

法王公家在金沙桥陈皇君家福州古田

林皇后家兴化莆田李皇君家泉州海口

哪咤家在兴化函头二相公家推阳城祖庙

武安尊王家在后坑宫保生大帝家在白礁

可见,卷三《开光科仪》中所供奉的神明祖家很大部分是福建籍的,如福州古田的陈皇君、兴化莆田的林皇后、泉州海口的李皇君、白礁的保生大帝等,这表明卷三《开光科仪》是从福建流传到台湾的。

第一部《金箓——王朝醮事》卷27《三官大帝宝经》是一部供奉天、地、水三官大帝的道教科仪卷子,卷中上章人自述云:“大清国福建福宁府霞浦县灵霍乡柘洋里三十一都凤岐境新屋居住弟子吴法顺,缘咸丰五年五月间中夜偶获一梦蒙慈悲佛母临空现出金身,默告以持斋事延及七年六月十九日△△△顺等谨启凡诚沐浴焚香敬就当空……”[[16]]由此可见卷27《三官大帝宝经》源出于福建霞浦,后流传到台湾。

第三部《文检——符咒秘诀》卷7《茅山祖师咒》汇集了茅山宗科仪中使用的咒诀,诸如追神咒、仰启咒、玄天上帝咒、雷神咒、召斗咒、净水咒、本坛咒、净口神咒、净坛神咒、开口神咒、总请娘妈神咒等40余则神咒,值得注意的是内有二则咒诀与众不同,即太平圣母陈皇君神咒和敕封顺懿君陈太后神咒,兹录如下:

太平圣母陈皇君神咒:“谨清福州古田县临水三宫陈奶娘,曾受闾山传秘法。统领兵将百万人。百花桥头度男女,鼓角山场救良民。父是陈昌陈长者,母氏月宫葛夫人。甲寅年来正月半,子时生下奶娘身。地下金盆水满地,香汤沐浴洗娘身。南海观音亲度去,老君传法济难民。家家奉祀娘香光,处处庄望娘妈身。娘身化在古田县,一炉香火万家兴。[[17]]

敕封顺懿君陈太后神咒“夫人夫人,福州显身。原是上界天仙女,本是南海观世音。甲寅年中娘降诞,正月十五子时生。手捧金盆来盛水,五龙吐水洒娘身。父是陈家陈长者,母氏月宫葛夫人。亲授闾山传正法,驱邪祈雨救万民。奶娘驾云入宫门,解救闽宫三皇后。双生太子甚康宁,皇母云头亲显现。闽王宣封谢娘恩,敕封护国陈夫人。有灾有难念娘咒,腾云驾雾亲降临。扶助师男行道支,治病驱邪莫延停。”[[18]]

闾山派是唐宋以来在福建兴起的一大地方道派,与净明道有一定渊源关系,主祀“大奶临夫人陈靖姑”、“二奶李三娘”、“三奶林九娘”,故又称“三奶派”。三奶派道士在清代大量移入台湾,俗称“红头师公”,与主要从事丧葬法事为主的“乌头师公”(源自江西龙虎山的正一派道士)相区别。《庄林续道藏》第四部《小法—闾山神霄小法》中所收集的道书主要就是闾山派科仪和秘诀,诸如卷一《请夫人科》、卷二《请夫人科仪》、卷十六《闾山秘诀》、卷十七《下席科、送神三献供》等等。

其次,《庄林续道藏》中所收道书的刊印人和助印人有许多是福建信士。

例如,第一部《金箓——王朝醮事》卷3839《高上玉皇本行集经》,卷末二处题有“闽邑林心水敬刊,大清道光乙末岁仲秋吉旦,板存于山九仙观”[[19]]字样,于山九仙观乃福建省福州地区一大道观,以刊刻道教经书而出台,宋代《政和万寿道藏》就刻刊于于山九仙观。

又如,第四部《小法——闾山神霄小法》卷十五《关圣帝君明圣真经》卷末所列助印人也大都是闽省信众:“惠东永怀堂许印送龙银肆大员(圆),桃津张道五叩求老母福寿康泰并乞平安印送五十部,儒林堂客于浯江敬求合家平安奉送一百本,南邑蔡芳远敬印壹大员(圆),新竹北门口街承隆号陈根田祈求身体家中平安先印送四十部,南邑卅五都漳州□乡蔡英才印送五大元,鹭江彭辉光祈母康安印送银式员(圆)晋南卢晋乡友鲁印送,晋南培德堂杨世盏印送肆拾部,晋邑浔美信士万树春偕弟子年春叩求祖母母亲合家平安印送叁大员(圆),晋邑贡生施丞谦敬印壹佰部,泉晋安平美轩王敬送五拾部,泉晋平察人时祈求母亲康安长寿合家平安敬送壹佰部。”[[20]]

此外,《庄林续道藏》第三部《文检——符咒秘诀》所收的各式斋醮仪轨文书,斋主往往都题署“大清国福建省原籍△△府△△△人氏,现寓台湾△△居住奉道修礼忏”,[[21]]

如卷一《吴氏文检》第152页之“增库牒式”,第176页之“赦书式”,卷二《醮丧式三五朝文检》第19页“启三官式”。同样卷六《意文符咒》第67页“灵宝大司状”也云:“兹据清国福建省原籍△△居住建坛奉道追修礼忏填库校度阳世孝玄孙……”[[22]]卷一《吴氏文检》第126页“黄箓大斋坛”也是很好的例证:“牒奏为大清国福建省原籍△△府△△县人民,现寓居台湾北路△庄居住奉道修斋礼忏拔度填库阳世报思斋主△△△暨孝眷人等正荐……”[[23]]这样文书在《庄林续道藏》中还有很多,兹不一一枚举。总之,上述事例充分说明了福建是清代大陆与台湾道教交流的主要中介,从而也印证了闽台道教文化的历史渊源关系。

 


【注释】

[[1]] 赖宗贤. 台湾道教源流[M]台北:中华道统出版社,19991

[[2]] Michael R.Saso CHUANG-LIN HSU TAO-TSANG.A Colletion of Taoist manuals introduction[A].30.庄林续道藏第1[M]台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75

[[3]] 陈耀庭. 道教在海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219

[[4]] 卿希泰.中国道教史第四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557

[[5]] 连横.台湾通史上册[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5

[[6]] 历史上有二名道士同名施肩吾。另一位是北宋道士施肩吾,字希圣,九江人,俗称华阳子施肩吾,与唐栖真子施肩吾相区别。参见卿希泰.中国道教 1[M] 东方出版中心:1994.303

[[7]] 连横.台湾通史卷二十二宗教志[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413

[[8]] 康熙二十四年蒋毓英.台湾府志 卷之六[M] 陈碧笙.厦门大学出版社,1985

[[9]] 康熙二十四年蒋毓英 .台湾府志 卷之六[M] 陈碧笙.厦门大学出版社,1985

[[10]] 清乾隆十二年范咸等修.重修台湾府志卷十九[M] 台湾府志三种 [M]中华书局1985年版.

[[11]] 清鲁鼎梅主修,王必昌总纂.清乾隆十七年刊本,重修台湾县志卷六 祠宇志[M]

[[12]] 清鲁鼎梅主修,王必昌总纂.清乾隆十七年刊本,重修台湾县志卷六 祠宇志[M]

[[13]] 连横.台湾通史卷十七[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346

[[14]] 连横.台湾通史卷二十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406

[[15]] 庄林续道藏第1[M]台湾: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75.148

[[16]] 庄林续道藏第7[M]台湾: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75.1951

[[17]] 庄林续道藏第20[M]台湾: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75.5807

[[18]] 庄林续道藏第20[M]台湾: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75.5808

[[19]] 庄林续道藏第23[M]台湾: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75.6805

原载《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第1期。录入编辑:方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