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

哲学史  >  分支学科  >  美学  >  正文

【王一川】观复个性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消费文化带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消费文化反映的是一定的历史阶段内人们在其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以及社会生活和消费活动之中所表现出来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消费行为。消费文化是社会文化在社会消费领域的渗透和发展的体现。人类的消费行为是随着物质生产活动和商品交换活动之中产生的,因此,消费文化古已有之,每个时代的消费文化都深深地带上了本土的文化烙印。然而,消费文化的提出及消费观念逐渐为社会所接受,是从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工业化的发展开始的,是工业化时代消费行为蔚然成风之后的直接产物。当代中国消费文化的兴起于改革开放之后的社会转型期,受西方文化思想及价值观念的影响,但同时也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消费心理和消费审美观念。

一、社会转型期中国传统美学与当代审美消费文化兴起的相互关系

()消费文化兴起的历史条件——对美的基础寻求

目前,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的体制、社会结构及社会形态从整体上来看都在过渡阶段和变迁之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趋势和程式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使消费文化在市场经济良好的土壤中得到了萌发,并经历了孕育期和发展期,最终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蓬勃景状。目前,中国已经步入消费时代,消费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因而消费也相应地受到社会各界的格外关注。这是在生产相对过剩,并需要通过鼓励消费以便维持、拉动、刺激生产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身处消费时代中人们关注的不再是生产时代下所关注的产品的物性特征、物理属性及其在使用过程中的实用价值,而是产品的符号价值、文化精神内蕴与形象审美价值等。消费文化也迎来了其全新的个性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在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建的中国,人们对美的基础需求已成为最根本性的需求之一,消费文化作为以满足人们对美的基础需求为特色的文化形态,因而也就以一种异常蓬勃的姿态兴起了。

()消费文化兴起的必然因素——个性审美凸显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作息制度开始改变为一周工作五天,且实行每年三个黄金周的节假日制度。随着制度性的休闲时间的大幅度增多,城市居民有更多的空闲时间参加休闲活动,休闲消费文化也由此在全国的各大城市广泛地流行起来。以社会学的观点和视角来看,休闲时间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水平和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是工业化的社会时代背景下休闲与工作进一步分化后的结果。传统的农业社会,工作时间与休闲时间之间并没有严格按照制度进行区分,人们过着春种秋收的悠闲惬意的农居生活,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完全服从于自然的节奏。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使得机器生产方式被大规模地加以使用,人的活动突破了自然节奏的限制,变成了完全服从于机器的节奏,而人与机器的结合,进一步促使新的制度性时间安排和崭新的社会节奏的形成。在这种全新的生产节奏和生活节奏下,工作和休闲发生了制度性的分化,并且各自有了不同的时间范围。在此基础上,工作与休闲被赋予不同的功能和生活内容。工作是劳动力的使用,而休闲作为一种适宜消费的时间则履行着通过消费拉动生产的劳动力再生产的积极意义。休闲文化的形成,同时也促使个性审美得以凸显,人们能够在休闲的状态下更为悠闲地选择自己审美需求的产品,而个性化的审美产品就这样在市场上日益兴盛起来,满足人们的特色需求。

()消费文化兴起的影响——社会审美的独立选择

消费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改变着人们的生活面貌,赋予生活新的内容和意义,并对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帕克认为休闲赋予生活的真实意义,必须结合其与工作的关系才能认识到,因此应该根据工作与休闲的关系,将休闲细分为三类:1.休闲与工作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对立的关系。例如,工作过于烦闷或者压力过大可以通过参加一些休闲活动放松心情和愉悦精神。2.休闲与工作属于中性关系。工作与休闲并非是互补性的关系,人们不会犹豫工作的原因而选择怎样的休闲活动,只需按自己的爱好来选择休闲活动。3.休闲与工作属于延长关系。两者有渗透性和延续性。例如,艺术创作,不仅是一种职业,也是一种休闲生活体验,与休闲式的生活相差不大。

休闲时间的增加,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在休闲时间与工作时间合理调配状况下,工作效率全面提高。同时,休闲时间下的消费作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最终环节,是消费主体出于延续和发展自身的目的,有意识地消耗物质资料和非物质资料的能动行为。从宏观经济上看,消费促进了货币流通和经济增长,对促进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7]。在消费的带动下,社会生产得以进一步发展。目前,休闲消费文化已普遍存在,并被赋予重要的生活意义。社会审美的独立选择在这种悠闲的状态下得以显现出来,并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审美的独立选择不光满足人们基本的物质或精神需求,还是人们身份地位、价值追求和审美趋向的象征。在消费的生活方式中,人的存在感和幸福感得以实现。

二、中国审美文化的形态及时代审美精神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后现代文化思潮中的消费主义对于中国的当代社会的影响和侵染可谓是全方位的。在当代,大众文化运用大众传媒等手段,给人们制造出身体幻象以及游戏化的心理经验,以克服大众心理中的认同焦虑,使得大众的消费生活表现出趋时性、媚俗性等特色,各种形式都为消费者所接受。消费事实上已经演变成为一个无处不在的神话而大众媒体更是以一种强奸似的姿势进入人们的视野,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并且用世俗化的方式来曲解某些经典的艺术,使艺术作品纳入工业市场的范畴。在经济体制日益深入的今天,市场已经演变为最有力的解构力量,架接我们的传统文化和传统观念,并运用世俗化的方式将历史曾经赋予艺术品的原有意义和价值进行曲解,而社会的意识形态也在市场化的社会指向下逐渐脱去,早已经不再向人们诉说高尚的革命理想和审美领域中的乌托邦境界。有人甚至怀疑,在这样一个时代,审美精神早已荡然无存。法兰克福学派将消费文化描绘成资本对盲目的大众进行操控的结果。

()审美精神与经济价值的融合

都市消费文化以其全新的面貌和形态呈现在人们的面前:琳琅满目的商场、张灯结彩的酒店和餐馆、灯火斑斓的街道和商场、形形色色的娱乐场所等等,都给人以物欲横流之感,世界好像被物质化了,而精神层面的东西则似乎被抛掷于无形之中。事实上,消费时代显得审美精神并非无影无踪了,只是,审美精神已经完全融入于商品的经济之中,人们更加看重的不再是商品的物质属性和使用价值,而是符合时代审美特色的审美精神和某些内蕴性的东西。在消费文化之中,消费者充当着淘汰商业意图的积极作用,尽管有不少本着社会批判精神的学者在面对当今的审美文化或消费文化时表现出强烈的批判态度和对人性精神内蕴的关注度,但他们都没有注意到消费文化的发展以及社会文明的进步事实上客观存在的,而内在因素是时尚与人性发展过程中的某些普遍需要之间有一定的契合点。所谓的商业控制,事实上是在消费者的认可和纵容下形成的,消费文化的实质内蕴精神反映的就是人类在具有生存的基本物质需要之外,还有着对于符号性、表象性、幻象性的产品的需求,以此满足其对于商品的审美精神的需求。消费文化下人们的审美精神与经济价值的融合,是消费文化下商品的主要表征,而非艺术品。德国注明的学者卡西尔将人定义成为符号的动物,可见其注意到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符号化、幻象化的发展趋势。现代商业恰好抓住了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及人们对于产品的较浅层次的审美精神的需求,并以前所未有的生产效率和普遍化的扩张趋势顺应着时代的需求,忽略文化的传递。

()审美的普泛化、日常化

随着经济发展带来的城市社会生活的发展,突出地表现为审美向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渗透,进入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阶段。在这种消费文化的审美文化之中,审美的内涵显然已经不再是席勒所倡导的那种超越性的审美经验,而俨然已经发展成为以感观性的愉悦以及符号性的交往为表征的世俗经验。事实上,这种审美并没有给人以自由和完美的感觉,因为人们已经被异化为盲目、被动的审美产品的消费者。观复90年代以来我国的消费文化和审美文化的发展态势,可以发现当下我们的生活空间中确实是充满了单纯性地满足感官愉悦和情绪体验而创造出来的商品形象。各种艺术设计和游戏娱乐方式正在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进入日常的生活环境,而以往不曾具有任何审美意义的活动,例如如居住、出行、购物、交往、工作等行为,也被商业化环境下的那些五光十色的图像以及幻觉性的精神内蕴所包围着。审美的普泛化、日常化已经成为消费社会的一大显性现状[14]。事实上,审美的普泛化、日常化确实给我们以积极地感官享受,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使得我们的生活更为艺术、诗意,但同时也有其难以抗拒的消极影响,导致一部分人会钩深致远的思索生活。

()审美消费文化下的消费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照

不少人认为,在西方的消费文化尤其是消费主义、享受主义的影响下,中国的社会甚至呈现出比西方更为严峻的崇尚奢侈消费的风气,享受主义和夸张消费的行为日益普遍化了。事实上,这只是一个方面。中国消费文化从整体上还是呈现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的一面。中国人的行为,即使是新的消费社会时代下的消费行为,事实上也表现出深受传统思想影响的一面。从大体上而言,尽管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节俭、量入为出等思想观念已经由适度奢侈和透支的理念所取代,但在,在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以及当下国家的消费制度和现行制度体系之下,中国人的消费方式与西方的零储蓄、大比例透支的消费观大相径庭,虽然说传统的收敛、中庸观念早已经不能适应张扬、个性风格为鲜明特色的新时代接受,但中国人所形成的消费文化以及这种消费文化下的消费价值取向与西方那种开放、标新立异的消费观念有着本质性的区别。中国的消费观虽然与传统观念差异较大,但又与西方消费理念有着很大的区别,表现出深受时代影响和深受传统思想影响的特色,是一种新型的相对理性的消费文化意识

三、中国美学观念的传承和对世界的影响

()传统中国美学元素的丰碑——东情西韵的唐人街

唐人街也被称为华埠或中国城,是华人在其他国家城市地区聚居的地区。唐人街的形成,是因为早期华人移居海外,成为当地的少数族群,在面对新环境需要同舟共济,便群居在一个地带,故此多数唐人街是华侨历史的一种见证。总的来说,现在唐人街还是要比中国城常用。唐人街也被称为华埠或中国城,是华人在其他国家城市地区华人店铺聚集的地区。在唐人街时常看到很多唐人餐馆,而餐馆和洗衣铺皆为早期华侨主要的营商行业。旧金山唐人街是全世界最有特色的唐人街,是物质主义的天下。游客一般是由都板街的天下为公牌楼进入唐人街,看到是一块世外桃源,真是苍天有眼:众多的礼品店、古董店、中药店、中医馆、参茸店、土特产店、中餐馆、西餐馆、工艺店、戏院、文化中心、百货店、教堂、剧院、书店、中文学校等等,展现着华夏古老和现代的文明。要说与本地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与都板街相隔一个街口的市德顿街,街上尽是杂货店、鱼店、肉店、鸡鸭店、菜店、银行、金铺、餐馆、熟食店,众多的报纸档龟缩在人行道边沿,向为谋生而奔忙的华人夺得一席之地。士德顿街卖中国菜的商铺密密麻麻,多种多样的海鲜活鱼供人选购,烧腊店铺橱窗挂满了刚刚出炉的烧鸭、烧鸡、烧猪和叉烧,香喷喷,十分吸引人。许多卖蔬菜店家把货物搬到门外的人行道上卖,亭台楼阁,云檐卷几,只有中国人一直沿袭了几千年的基因传递文化,用色彩和美学元素夸显十分传统的街市味。唐人街有浓郁的东方特色,保持传统中华文化,街上长年彩旗招展,各样商品百花齐放,深受游客欢迎。这样的人文生态,怎能不让人惊叹。中国人用自己的智慧在异国建造属于自己精神丰碑。

()当代中国消费文化的个性表现——东情西韵

当代中国的消费文化是在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下产生的,一方面深受世界的影响,另一方面有表现出对世界的关注。诚然,中国当代的消费文化也表现出符号化、时尚化、享受化以及理性化的一面,表现出受西方消费文化影响的一面,但实质上,中国人的消费心理以消费认同感还是在总体上表现出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特点。不管是在对消费品的选择上,还是在对消费方式的选择上,中国的消费文化都明显表现出东情西韵的特色。一方面,从产品的审美需求上,中国人对消费商品的中国元素便显出一定的认同感和心理需求,不论是大到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家居设计等,小到服装设计、产品包设计等,都广泛地吸取中国的元素,是中国人能从中感受到东方之美,且这些设计表现出对于审美意蕴的注重;另一方面,在消费行为上,尽管中国人喜欢外国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产品,如西式餐点,但真正喜欢吃的人很少,人们选择这种快餐式的消费模式,愿意去中国式的快餐店中消费产品。在这种环境下,饺子王、米钱,等连锁性的快餐品牌出现了。

()后现代中国美学的代名词——东方韵味

在审美领域,后现代主义特征倾向于解决现代主义审美的某些问题。现代主义审美的表达主要面临两个问题,一方面它正走向思源枯竭的失败;另一方面,由于过度宣扬高雅艺术并缺乏与少数精英以外的公众进行沟通,现代主义审美表达正逐渐失去大众市场的关注与支持。面对这些问题,审美表达在后现代那里显现出三个变化性特征:其一,对大众欣赏口味与俗文化表现出热衷的态度并淡化高端品位与大众文化之间的界限以揭露高雅艺术的伪善;其二,在热衷的基础上显露出折衷主义的痕迹,不拒绝甚至鼓励不同风格的类型、艺术手法之间的混合以形成文体的杂糅或强调并置、拼贴和挪用的策略;其三,应对现代主义的文化枯竭,电影的后现代表达倾向于淡化对文艺原创性的强调,转而为戏仿、拼贴创造机会以寻求原始文本的新意。中国的后现代美学就是在大众的审美标准中加入更多的中国元素和中国韵味,带有浓厚的东方韵味。以意大利的简约主义建筑为例,简约主义建筑物给人以中和、简约、注重气韵等西方韵味之美,事实上是对西方和东方中国古典文化的一种现代性阐释。

更多形式的艺术范畴中,让观瞻者越来越明确的做出判断,东方韵味与西方韵味,在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下,审美展示形式含义久远,逐渐指明中国美学的代表范畴。

四、当代消费文化的审美特色

——日常生活的大美术观念

()大美术观的社会审美特色——社会居住环境

德国美学家韦尔施曾经说过: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前所未闻的被美化的真实世界里,装饰与时尚随处可见。它们从个人的外表延伸到城市和公共场所,从经济延伸到生态学。事实上,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后现代消费文化等问题,在西方理论界早已开始关注并做出过深入的研究。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是与消费方式的变化密切相关的,是消费方式变化后的结果。在今天,我们生活的公共空间,甚至已经被过度地审美化了,审美如同病菌一样蔓延到我们生活着的每一个角落,日常生活表现出的大美术观,正是当代消费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审美特色。中国的大众对于生活审美化的现象自然不会感到陌生。随着审美的日常化,我们的生活空间,尤其是城市生活空间,审美活动和日常生活的界限日益模糊甚至早已消失,审美与艺术不再是贵族阶层的专利,而被普及化、民主化了,高雅艺术与大众文化之间的界限早已消失了。

()大美术观的生活审美特色——筑巢的人群

在现代社会中,高度的物质文明,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日益方便的社会生活和日益多样的满足人的需求的手段等等,已经使现代人普遍地享受到了。物质生活的富裕已经变成了普遍的事实。房子日益成为家庭当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更多的人观望楼市,期待着用手里的钱换得更大的面积。社会各阶层人群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怎样用最少的钱买最合适的房,也就成了筑巢置房首先要考虑的要素。与此同时,人们对于住房的审美需求和建筑物的使用价值都提出了更高的而要求,这表明大美术观下生活生没特色的普泛化和日常化,同时也是现代大众审美的一大特色。

()大美术观的个性审美特色——独爱的个性艺术品

大美术馆造个性审美中的特色中又具有典型意义的就是个性艺术品的欣然兴起并发展起来。现代个性化的艺术品营构艺术本体的创作构思设计劳动是自主的、复杂的、个体化的精神生产劳动,具有极强的自由性、主体性和独创性,是不能集中、批量、标准化生产。因而,也是不同艺术门类的劳动者独立的创造。它不是标准化、社会化的生产物,使它的价值量没有、也不能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是难以与同类劳动进行确切比较的。艺术品作为承认艺术创作经验、艺术传达和表现的技能技巧的承载着,体现着个人禀赋才情的差异,同时伸手社会各方面因素尤其是时尚因素的影响,个性艺术品的特色是稀缺程度为基础的市场认同的个别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彰显着日常生活审美中的个性审美特色。

五、结语

自此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呈现出审美与日常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而日常生活中的消费行为与中国人传统的审美文化心理也呈现出越来越契合的趋势。在日益现代化、舒适化、娱乐化、休闲化的城市环境建设背景下,城市中个人的生活需要以及生活方式也逐渐从单纯的物质生活需求向休闲性、符号性、形象性、娱乐性等精神方面的消费产品的需要转变。大千世界,纷繁各异。老子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生活在多源化的信息时代,不同文化种类的排斥与交融,更加是我思考的主题,对于拓展艺术视野,更新学术思想,启迪设计灵感起了探赜索隐,钩深致远的作用。中国文化与当代消费文化的审美关系颇为奥妙,值得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王战,郭珊.当代中国消费文化中的物质主义倾向研究综述[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1(01): 235236
[2]
王成兵.价值哲学视野中的当代消费文化问题刍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245
[3]
陈怡.粟翔.现代性语境下的符号消费透视——论消费的符号化与符号的消费[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9(03): 56
[4]
赵金霞.论西方消费文化的救赎与我国的消费文化建设[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04): 6768
[5]
赵金霞.论西方消费文化的救赎与我国的消费文化建设[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04): 351352
[6]
李晓年,胡宜安.消费化生存或生存的消费化——消费主义视阈中人的存在状况[J].广西社会科学.2011(08): 236237

(原载《美与时代:城市版》201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