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

哲学史  >  分支学科  >  伦理学  >  正文

【刘启林】生活方式的变革与道德观念的变化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正在引起人们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认真研究生活方式与道德观念的相互关系,探讨道德因素在生活方式变革中的作用,是伦理学研究面临的一项新的课题。

生活方式是人们生活和活动的稳定形式,它涉及人们在社会生活、政治生活、职业生活和婚姻家庭生活中的价值目标,也涉及人们的行为、品德和思想方式。个人的生活方式之间尽管有着巨大的差别,但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生活方式,从总体上看是一种典型化的东西,它与个人的生活方式处于多祥性的统一之中。为了阐明一定社会的生活方式,必须透过生活方式的多样性,把握反映事物本质的典型方式的内容和演变。在我们社会里,经济体制的改革,给了经济、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工作以极大的推动。在社会生活所发生的显著变化面前,原有生活方式的许多方面已与社会生活的发展不相适应。因此,改变原有生活方式,形成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求的、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方式,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生活方式的变革与道德观念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一方面表现在道德观本身就是生活方式的一项内容,它对人们确定价值目标,以及思想和行为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变革,迟早总会引起人们的道德观念的变化,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方式的形成,也标志着整个社会道德的一种进步。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是受他们的思想和道德观念所支配的。要建立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方式,首先需要在观念上有一个根本的变化。大家知道,由于各种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在我们社会里因循守旧、眼光短浅、安于现伏、不思进取、害怕冒尖、嫉贤妒能的思想和行为,以及分配上绝对平均主义的要求等等,通常会受到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的保护和支持。其中旧的道德观念,对于各种落后的、愚昧的、腐朽的东西,往往起了精神支柱的作用。因此,新的生活方式能否被整个社会所普遍接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能否破除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的影响。特别是能否通过新旧道德的斗争,转变人们对旧事物的内在信念,以便在社会实践中,真正普遍地形成新的价值观、效率观、时间观、空间观、利益观、消费观、婚姻观、家庭观等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观念.从而为新的生活方式的形成,奠定一个坚实的思想基础。当然,生活方式的变革,绝不仅仅是人们观念变化的结果。没有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没有整个社会科学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要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是不可能的。

从上述意义来说,生活方式的变革,有赖于社会道德的进步。随着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方式的建立,又会促使人们道德观念的变化和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这种状况在公共生活和家庭生活等领域,表现得最为明显。过去,许多伦理学工作者都反复强调了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被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有什么样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就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经济基础变革了,道德迟早也会发生变革。这种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道德理论,确实科学地阐明了道德的根源和实质,也揭示了不同阶级之间道德上序在差别的根木原因。这无疑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当时对道德理论的研究,却很少涉及在一定的社会里,除了经济基础对道德的决定作用以外,引起道德变化的具体条件还有哪些?整个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程度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对一定社会的道德具有什么影响?所以,在理论上能够说明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在道德原则上的本质差别,却很难从理论上说明在资产阶级道德基本原则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为什么当前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也日益自觉地遵守简单文明行为准则和公共生活规则,在相互交往中一般都很注意文明和礼貌等方面的问题。社会实践的发展,使我们认识到,不同的经济基础所造成的道德上的差别,主要是指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而言。至于在每个社会中人们是否都能遵守简单文明行为准则和公共生活规则,既受该社会中居于主导地位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制约,也受该社会经济水平、教育程度、科学发展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不论在哪个社会里,当人们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普遍具有较高的科学知识和文化素养以后,就会理解遵守简单文明行为准则和公共生活规则,对于人们在一个良好的环境里劳动、工作、学习、生活、娱乐、交往的意义。他们在一般公共生活中,就会比较注意行为的文明和待人的礼貌。而把粗俗、野蛮、不守公共秩序和不讲卫生等行为,视为有失自身尊严的一种耻辱。随着整个社会逐步形成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方式,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将会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要求。

在社会生活中,每一种生活方式的出现,都要受到社会道德的评价。道德评价标准的变化,是道德观念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方式是一个复杂的范畴,它具有丰富的内涵。任何一种简单的模式,都不可能概括它的全部内容。在现实生活中,除了共同的基本规定性以外,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方式将会通过极为多样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多样性,反映了人们在文化素养、精神面貌、价值观念、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客观上存在的差异。我们承认在共同的基本规定得到保证的情况下,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就要在道德评价上承认它的合理性。过去,人们往往习惯在道德评价上简单地肯定一种形式,而否定其他形式。进而甚至采用各种强制的手段,肆意干涉他人的生活,人为地创造了许多矛盾和冲突。今后,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只要不违背社会利益和他人利益,生活方式的多种形式必将被道德所肯定。道德评价标准的这种变化,不能不使人们生活方式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采。在实际生活中,只要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属于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这样一个总的范畴之内,不管相互之间存在多大的差异,人们将会逐渐学会容忍、理解和尊重其他人的选择,而使彼此之间处于一种融洽的关系之中。

(原载《学习与探索》19854期。录入编辑:乾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