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

哲学史  >  通俗读物  >  通俗读物  >  正文

【施佳丽】哲学的力量

 

哲学,源出希腊语philosophia,意为“热爱智慧”。人们普遍认同:知识就是力量,科技就是力量。作为人的个体或群体,是否需要哲学的力量,这种问题的答案正像希腊神话中力大无比的安泰,离不开大地母亲的支持一样肯定。

然而,许多人在学习哲学时,往往会出现难以理解、缺乏兴趣,学后不会用抑或用得不到位的现实困境。究其缘由,除了客观上哲学思想自身具有的抽象性,还有读本或教材语言较晦涩、与实际生活差之甚远等。相较之下,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党员干部读本)》,是一本学习哲学的好书。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以下简称《十讲》)将理论论述与现实运用相结合,既写出了新意,又写出了特色。它系统地、简洁地、深刻地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全面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系统梳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的精华。对我们来说,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苦恼在于学习缺乏系统,遇到问题时 “不识庐山真面目”。《十讲》遵循了理论与实际、经典与经验、过去与现在相结合的原则,理论框架清晰,既从纵向上客观地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内容,又从横向上实现了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的有效结合, 清晰地勾画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的“真面目”。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与经典内容,是培养“谋全局”意识的良师益友。它唤醒思想的潜能,激发思想的力量。同时,还形而上地解答了对时代问题的迷茫。它明确指出,我们这个时代的土壤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我们时代精神的核心就是改革创新。它遵循学习马克思主义既要“精”又要“管用”的特点,娓娓道来: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开篇,选用“讲座”的形式编排内容,前后“两讲”突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中间“八讲”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与方法论的统一;在讲到社会基本矛盾的时候,浓墨重彩地书写了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直接动力的改革,并系统阐释了当代中国改革的基本性质、理论定位、具体内容、主要成果,以及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统一关系;最后一讲落脚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并对肩负着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这一历史使命的党员干部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要求。

初读此书,就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顿悟,既而产生一种熟悉而生的亲切感,温故而知新的惊喜扑面而来。细读之后,才觉出奥妙所在。它吸引人的秘诀就是把深奥的道理用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力求让每个读者学懂学会,更重要的是,它以简洁质朴的语言把深奥的哲学思想转换为与实际问题紧密相关的真理,让我们认识真理、追求梦想、实现价值。

它引用经典却不晦涩,系统阐述但不乏味,表述方式接地气,用语亲切。书中阐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时,将“一把椅子”类比作客观存在,将“椅子挡道、动念欲挪”类比作主观思维的活动,将“挪开椅子”类比为主客统一从而改造世界,短短数言便将二者关系用生活片段加以形象说明,有助于读者阅读理解与消化吸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是毛泽东同志留给我们的箴言。调查研究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体现和基本要求,是我们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书中指出,实践中许多事情不是通过一次调查研究就能说清楚的,这就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不断的调查、深入的研究。调查研究是“十月怀胎”,解决问题是“一朝分娩”,因此领导者要用百分之九十的时间去调查和研究,用百分之十的时间来处理问题。这些浅显易懂的文字,呈现出的是深邃而鲜活的哲学底蕴。

 

这种文风表明,哲学并非高高在上、难以触及的理论明珠,而是源于生活的生动表达。我们完全可以用生活的语言表述哲学观点,用生活的场景阐明哲学思想,使哲学从书本中解放出来,成为被广泛理解和接受的大众哲学。

学哲学以启智慧,明理识而敏于行。阅读这本书,如同在聆听一位智者的侃侃而谈,不仅能够重温过去,还能自信地看待当下。它给予我的力量显而易见,却不咄咄逼人,是一本可亲可敬的哲学好书。

(来源: 内蒙古日报2014.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