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

哲学史  >  通俗读物  >  通俗读物  >  正文

【明海英】用“减法”研究心灵哲学

 

“如果不认识和把握心灵第三层面,艺术活动中为何执着追求美、科学研究为何趋向更高统一性、道德观念在很多场合为何不需灌输就自然产生等问题都将无法获得合理的解释。”41,在中南民族大学举行的心灵第三层面座谈会上,该校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胡家祥如是说。

胡家祥认为,超越意识和个体无意识的集体无意识,是心灵的第三层面。他表示,心灵中超越感性和知性的第三层面,是心灵活动起始和归宿的原点,向外发散时以自由意志显现,向内收敛时由自性原型制导。它涉及人类超越有限而指向无限的能力和需要,体现为感性与理性并不具有的超越现实局限的精神。

提及对心灵第三层面研究的难点,胡家祥认为最难的是如何用语言对它进行把握。“如果说感性属于个体无意识、知性属于意识的话,心灵第三层面就属于集体无意识。”胡家祥认为,感性是具体的,具体事物好区分;知性是用来分析的,其殊性也可以把握。但心灵第三层面集体无意识属于无限绝对领域,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大大超出了人的感性能力和知性能力,因此很难用言辞来把握。

“心灵哲学是涉及哲学、宗教学、文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的交叉领域,因而,在研究方法上,通常采用‘负的方法’或者说‘减法’。”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麻天祥表示。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