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

哲学史  >  通俗读物  >  通俗读物  >  正文

【刘先根】象棋与哲学

 

一般人看来,象棋和哲学是两个毫不搭界的东西,但哲学和象棋其实在某些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

闲暇之时,喜欢夫人在家里下中国象棋,两人水平一般、棋艺相当,不过也是一种乐趣:引人入胜的对局,构思精巧的排局,它的魔力绝不亚于一曲动听的音乐、一幅绝妙的图画或其他艺术。由此不难看出,象棋的感染力极强。一旦沾身,如影随形,古人曾以“忘食、忘寝、忘忧”形容之。

说到象棋与哲学的关系,德国海德堡大学当代著名哲学教授凯莫林说过这样一段话:“从某种角度来说,哲学跟象棋很像。象棋的历史够久远了,人们发明了关于象棋的各种理论,这些理论变得越来越具体和复杂,但今天的象棋大师未必超出古代的象棋大师。在这一点上,哲学也是一样的状况。哲学家的工具越来越先进,思维越来越缜密,但对于那些古老的哲学问题,今天的哲学家未必能比柏拉图给出更好的答案。”这可能是哲学与科学最大的区别。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就哲学的核心问题而言,康德可能比今天的哲学家懂得更多,思想更深刻,因为哲学必须不断回到经典;今天的物理学家比牛顿、爱因斯坦懂得更多。倒是爱因斯坦说了句很有趣的话:“专家只是训练有素的狗。”这句话并不是在骂人,而是要提醒我们,不要只是做一个专家,还要设法透过自己的知识进一步体验到智慧(哲学),否则,就会变成前不久媒体上热议的清华大学延迟退休方案的主要起草人那样的“砖家”,说为了延迟领取养老金,“男的退休做园丁,女的退休去洗衣”。我在想,这样的教授可能就是爱因斯坦所称的一只“训练有素的狗”而已。

因为哲学,我想到了德国海德堡;因为海德堡,我想到海德堡著名的“哲学家小路”,想到几百年来在这条小路上走过的人,特别是当年走在这条小路上的哲学家们——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斯·韦伯、威廉·冯特、卡尔·雅斯贝尔斯、马克斯·玻恩……因为各自思想、心境和境遇的不同,眼中的世界是如此的不同。但他们在散步时的遐思,就如当年法国卢梭所写的《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思》一样,在遐思中遨游思想的宇宙,在遐思中完善自己的哲学体系,在遐思中为人类的智慧思想库增光添彩。

古希腊时代有一句话:“哲学起源于惊讶。”19世纪后期法国画家高更的代表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这幅画的题词所呈现的正是哲学家们一直在思索并试图解答的问题,只不过是以艺术的形式表现而已。当然,也许人们永远无法得到这个问题的终极答案,因为人类永远无法超越自己,正像数学里的正切函数,只能无限接近,永远无法到达真值。但是人类永远不会因此而停止对这个问题的探索,看来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因为源于希腊文的“哲学”(philosophy),其本质就是“爱智”,强调的是“过程”,要不停地质疑与询问。试想世界上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世界岂不变得平淡无奇,人生还有何意义?正如黑格尔所说:“纯粹的光明和纯粹的黑暗是一样的,意味着什么也看不见。”在这个漫长的探索过程中,哲学家为我们留下一部部经典著作,成为我们观察和认识事物的基石;艺术家的创作则为我们留下无数对大自然和多彩人生的怀念和思考。当高更远离文明的欧洲,独自来到只有土著人居住的塔希提岛,寻找人生之谜时,一幅不朽的作品诞生了。

高更同所有杰出的艺术家一样,他在塔希提岛的孤独,他在塔希提岛的追寻,他在塔希提岛的无助,正是因为他的画指出了孤独是人类最后的真相,正是他的画提出了人类特别是哲学家们一直在思考的哲学(人生)终极命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认同艺术家但绝对不要相信艺术家,因为艺术家的本性就是叛逆,而叛逆者注定了不需要信从者。当艺术家站在前沿的时候,我们会被他蛊惑,并为之心跳加速。如果你在艺术家那里获得了类似的描述而产生共鸣,但共鸣绝不意味着你置身在一个新的群体之中。敏感,脆弱,无助,随风而逝,不堪一击,所有这一切只能由你自己去体验。因此,象棋也好,哲学也罢,还是艺术家对哲学命题的追问,将永远伴随人类的始终。

(来源:《长沙晚报》2013.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