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

哲学史  >  通俗读物  >  通俗读物  >  正文

【石连友】读书的哲学

 

书友相聚,常有争论,有人说读书要“博”,有人说读书要“精”。说要“博读”的根据是《礼记·中庸》:人要“博学之”。说要精读的根据是宋代朱熹:“泛观博取,不若熟读精思。”其实,读书“博”“精”之论,从来就没个定数,有时从一个人的嘴里也会说出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如明代学者胡居仁,既说“学贵博”,又说“知贵精”。矛盾吗?其实并不矛盾,读书与世上许多事情一样,本就是对立统一体。

哲学中的命题很多,其中就有一个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命题。首先是“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数量是基础,舍弃了数量何谈质量?反过来说,“没有质量就没有数量”,质量是保证,没用的事多做何益?所以哲学中的数量与质量和读书的“博”与“精”都是相对而言,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所以才会出现古人似乎矛盾其实并行不悖的读书理论。不仅古人,今人同样有绝妙之论:鲁迅说书要多读,“必须像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而邓拓却在《燕山夜话》中说:“读书不必求多,而要求精。”看似矛盾,但理解其精髓要义,“博读”与“求精”并不冲突,而是相辅相成。一个人抱着一本书精读百遍,即使倒背如流,也未免会眼光狭窄;一个人博览群书,业无专攻,读无所获,只会成为一个“书袋子”。所以,人应该博读与精读相结合,博读以防毁于偏,精读以防毁于随。有书友说,人的时间精力都很有限,哪能既“博”又“精”,面面俱到。其实借口没工夫读书都是一种托词。“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你要挤,就有;不挤,就没有。如果总觉得自己在知识的海洋中处于无知,就会像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那样的虚怀若谷:“我知道我什么也不知道”,从而拼命读书;如果不想读无所获,就要牢记笛卡儿的名言,“我思故我在”而“学而时习之”。中国儒家经典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及“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等,愚以为都是讲的博与精、读与思的关系,可谓治学良言。

读书,精于勤,荒于嬉,成于思,毁于随。只要意志坚定,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管他什么“博”啊“精”啊的,比闲着无所事事要强得多,多少总会有所收获的,劝书友们就不要为此争论了。

 

(原载《中国石化报》2007.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