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

哲学史  >  通俗读物  >  通俗读物  >  正文

【隋喜文】如何消除“布里丹效应”

“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元代词人姚燧的这首《寄征衣》,把妻子对身处远方丈夫的两难抉择心境写得凄婉动人。这位少妇哪里知晓,像这样处于两难困惑而痛苦揪心何止是她一个人?它是古今中外社会时时处处发生的惯常现象。尤其是在社会变革、转型,社会矛盾凸显时期,出现的频率会更高。

发生在无数个体身上的两难,靠个人智慧去抉择,影响有限。而发生在政府宏观层面的两难抉择,关乎全局,关系国计民生、人民的福祉、百姓的眼前和长远利益。特别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利益碰撞,社会矛盾的凸显,两难的抉择更为频现、棘手。不深化改革,发展不可持续;而改革攻坚,就会酿出一些新的社会矛盾。在当前诸多两难中,公平与效率可能排在首位了。效率讲多了,社会不公平现象会增多,收入差距、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可能会拉大,如果社会分配的基尼系数超过0.46,就可能出现社会动荡。但是只重公平,忽视效率,搞平均主义大锅饭,高福利养懒人,经济发展速度迟滞,国强民富丧失掉物质基础,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可能会更加严重。再如,当下不提高水电气价格,浪费问题解决不了,城市难以为继;但是如果提高这些资源价格,会影响老百姓的生活,惹来一片反对声。诸如此类的进退维谷,烦心恼人……

总而言之,天下事难两全。人们只能在两难抉择中,权衡利弊得失,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择优限劣,力争把害、弊控制得相对小些。理想化的“最优”易成泡影,“次优”是最现实的选择。西方有个出名的“布里丹效应”:法国哲学家布里丹养了一头小毛驴,有一天额外多送了一堆草料,那头小毛驴站在两堆与它等距离的干草之间犯难,在无从适从中活活地饿死了。在今天,经常看到听到的,有些求全责备者,“最优”思维者,无限夸大改革发展出现的负面效应和消极阴暗面,动辄就指斥这也不对,那也不对,把现实说得一无是处,一团漆黑;进而否定改革开放,否定市场经济,否定形势好,主张回到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年代,回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甚至有人主张再搞一次“文化大革命”。这种以偏概全、求全责备的观点,犯了哲学上片面性、一点论错误,也正是哲学家布里丹所批评的那种“小毛驴”思维。恰如一位中央领导所讲:“改革有风险,不改革有危险。”

学好哲学,终身受益。对社会生活现象,要多一些辩证思维,少一些偏激、片面情绪。对社会生活中的两难选择,多一些宽容大度和理解,学会辩证全面地分析问题,遇事要站在全局、整体的高度上思考分析,善于分清主次,善于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来源:《北京日报》。录入编辑:乾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