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

哲学史  >  通俗读物  >  通俗读物  >  正文

【张天行】哲学家也潇洒

在一般人心目中,哲学是高深枯燥的,哲学家的生活该也是枯燥或严肃的。

应该说形成此种“常识”,哲学界也有责任,很多时候自我宣传不够全面,一些研究者的工作或多或少地加强了上述印象。哲学家固然有很多认真研究思考的时候,但也有如普通人一样的生活:或旅游、或交友、或喝酒等。把哲学家想象成不食人间烟火似的,永远都道貌岸然,实在是一种误解。

冯友兰是中国20世纪的著名哲学家。改革开放后,迎来了对其进行研究的高潮,选集、全集、评传、研究论文集等纷纷出版,这些书多配有照片,用的较多的是先生晚年在三松堂内外的照片,这时,先生已八九十岁,戴着高度近视镜,须发斑白,或持杖而立,或安坐在椅子上、书桌旁……这当然是先生的风貌,看着这些照片,想到他以84岁高龄,开始从头写七卷本《中国哲学史新编》,到生命结束前,奇迹般地完成了这部大著作,不禁肃然起敬。但这类照片用的太多,也有小小的问题。

2005年底,冯先生诞辰110周年时,北京大学有纪念研讨会。报到时,我拿到一本地方高校出版的论文集,封面封底均为浓浓的黑色,封面印着冯先生的晚年头像。我禁不住对旁边的一位学友说:“为什么老用晚年的照片呢?封面还是这样浓的黑色,可以用冯先生其他时期的照片嘛,比如三四十年代的……”他笑笑:“编者或许觉得这样更显示哲学的深沉吧。不过,是可以换一换。”

也就在同时拿到的画传《世纪哲人冯友兰》中,我第一次看到先生19482月的一幅照片,眼睛一亮:先生身穿短袖花衬衣,站在夏威夷的海岸边,注视着前方,神态轻松自然,海风吹动着衬衣一角,略有点长的头发自然地散卷,面色黝黑,那是沐浴海风日光后的健康之色……以此衣装风采,即使走在今天的都市,也是很潇洒的呀!

19468月,冯先生应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邀请,在该大学任客座教授,主要任务是讲授中国哲学史,为了准备讲课,冯先生用英文写了一部讲稿,名为《中国哲学简史》,离纽约前,他将该讲稿交麦克米伦公司出版,出版后深受西方人的欢迎,也成为冯先生的重要著作。工作完成后,他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国,在归国的途中访友小憩。照片上的神情该是圆满完成一项工作、做出重要决断后的轻松。

最近,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哲学简史》的英汉对照本,在封二用了这张照片。我又一次地凝视,觉得很好,没有净用晚年的照片是对的。照片与此书有一定联系,可以使更多的人欣赏到当年先生潇洒的风采,乃至推想先生写书时的精神状态。此书的思想、语言、风格及其文化、哲学的涵蕴独具特色,不是偶然的。

看一些回忆文章,先生年轻时也喜喝酒,一次与三位朋友豪饮,一晚便喝去12斤花雕;60年代,先生常携家人于傍晚到颐和园包坐大船,一元一小时,正好览尽落日的绮辉,行人观之,船在彩霞中飘动,觉得真如仙境中人一般……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录入编辑:乾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