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

哲学史  >  新兴领域  >  新兴领域  >  正文

【肖峰 王诚德】论对称性方法视野中的技术性幸福感

目前,幸福感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而“技术性幸福感”[1]的提出则使得幸福感问题进入了科技哲学研究的视野。在探讨技术性幸福感时必然会遇到研究方法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有关研究方法的思考甚至决定着学说立论的具体走势。结合过去对于技术性幸福感的有关理论掌握,笔者认为,对称性方法是能够恰当地解决技术性幸福感学说所面临问题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本文尝试着从对称性方法的视角,对技术性幸福感作一初步探讨。

一、对称性方法:技术性幸福感理论的现实需要

近些年来,关于幸福感问题研究的视角种类繁多,方法亦是层出不穷,但是,总体上概括起来,大部分却是围绕着人文性幸福感而展开,涉及到技术性幸福感方面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对于其研究方法的关注更是缺少。

那什么是技术性幸福感呢?其研究现状如何呢?人们对其产生的看法维持在怎样的一种视域呢?目前来看,技术性幸福感虽在国内外均有研究,但尚属于新兴的探索性学说。国外侧重于从实践层面入手,专注于建立网站、组织协会、发表学术作品进行思想传播,主张利用现代技术,特别是利用基因技术以消除身体中的不适感;国内对于技术性幸福感的探讨,主要侧重于其合理性的探讨,从与传统文化、伦理、哲学的研究对比中,求得立足之地。笔者在国内首先提出“技术性幸福感”的概念,并在《多巴胺与人的幸福感》、《技术、人文与幸福感》等论著中有相关的论述。

我们暂且可以将技术性幸福感(technical happiness)理解为:它区别于传统的获取幸福感的手段并与“人文性幸福感”相对照而存在,是人们借助于技术手段(如药物、基因修补、基因增强等)对特殊群体身体内有缺陷的幸福基因进行改造或通过提高人脑内愉悦感体验物质的含量,以祛除身体中(生理方面)的不适感,从而获得一种愉悦的精神体验。

技术性幸福感的提出得益于人类基因学、医学、神经科学、心理学等学科的进步,也正因为此,其自身理论的发展亦受到了很多学科领域发展状况的约束。

首先,由于目前人们对科学技术本身的独创性、稳定性、风险性、性能实现还存在着种种担忧和犹豫,同时,由于传统文化伦理的影响,这些因素将人们对技术性幸福感的认识视域局限在有限的认识层次内,所以一接触到“技术性幸福感”,闻者就容易将其与“兴奋剂”、“毒品”等等危害性药物所带来的感觉混淆,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就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到了对技术性幸福感的进一步系统、深入探讨,导致其学说难以形成由“关注的低级之域”上升到学术理论界广泛认同的层面。应该指出,技术性幸福感应有别于诸如“兴奋剂”、“毒品”等等危害性药物所带来的感官体验,而是一种持久稳定的、可以转化为内在体验并对人的身体没有太多副作用的满足体验。而利用传统药物所获得的愉悦感暂时可以理解为:人们为了获得一种内在幸福感,在技术手段还不发达时所采用的一种初级形式。

其次,由于研究方法的系统化还不够理想和成熟,技术性幸福感学说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自身思想的广泛传播。技术性幸福感凸显出一个交叉性较强的社会问题,要十分透彻地解决这个问题,不仅仅需要综合利用自然科学领域已经取得的研究经验以及其在人文学科的试探成果,而且还需要吸纳最新的高科技成果。所以,对于一般研究者而言,这一现实所提出的挑战性极大,需要广泛地吸收一些自然、人文科学领域国内外先进的研究成果。同时由于该学说涉及到人的本质问题,关系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意义,所以更要积极地从社会的角度论证技术性幸福感的合理性与可行性,排除文理分隔的习惯,从中寻找到一种理想的方法,解决技术性幸福感当前所面临的困境。

此外,在很大程度上,技术性幸福感的定位还面临着研究方法选择的难题。

纵观人文科学,在研究传统与现代、科技与人文、感性与理性、心理与生理特征等对等存在的双方时,学者们对于这些问题的表述一般借鉴“矛盾分析方法”[2],在充分辩证地看待彼此的优缺点后,提出了一些观点。“矛盾分析方法”固然可以使用,但是这种方法中的“斗争性”一般被特别推崇,相比之下,“统一性、相似性”容易被人们忽视。作为新兴的技术性幸福感,由于其概念内涵、特征、社会意义等等许多理论框架尚在构建之中,所以还没有“合适的”对立面作为参考,因此首先需要解决技术性幸福感学说的构建问题。反思自然科学,有关“对应性”特征较强的研究方法就是“对称性方法”。“对称性方法的哲学实质在于对立统一方法,但是它又与一般的矛盾分析方法不同,对称性方法是一种特殊的矛盾分析方法,它抓住矛盾双方的一致性和平衡性,并根据对称性原理,或者从已知的矛盾一方预言未知的矛盾另一方,或者从矛盾双方的非平衡性预言到矛盾双方的平衡对称性。”[2]由于人文性幸福感的研究成果已经比较丰硕,我们无疑可以结合使用对称性方法,在与人文性幸福感的对照互鉴中,发现技术性幸福感学说的一些潜在特征。

二、对称性方法的基本语境

对称性方法是什么?其应用效果怎样?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在技术性幸福感的研究中如何应用对称性方法呢?

相对于古老而又时新的概念“对称”(symmetry)已经能够在物理学、建筑学等自然科学方面得到灵活地运用,得到了人们的普遍青睐,对称性方法却还没有得到系统、深入地论述,只是在一些比较零散的文章中看到相关的研究。可以根据经验这样来理解它:人们为达到一定的认识和实践目的,抓住事物、概念、逻辑、数字之间的相似、互补特征,根据对应性、平衡性、一致性原理,或者从已知一方预言另一方,或者从双方的非平衡性给予矛盾双方平衡看待的方法。黑格尔从他自己的哲学立场出发,相当深刻地阐述了对称性双方的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对称双方的相似性,二是对称双方的差异性,三是对称双方的平衡性[3]

从某种意义上讲,对称性方法的运用史、发展史已经成为了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时代精神”[4]。概括而言,对称性方法本身已经形成了一个包含有“多种层次的复杂方法群”。在各个不同的学科领域,对称性方法也展现出了不同层次的经验运用。在科学研究中,我们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表1,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对照中研究对称性方法的成果。

从表1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对称性方法的发展脉络,在众多领域,针对不同问题,对称性方法展示出了各种不同层次的使用模式。

虽然对称性方法的应用已经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这样多的成果,在人文科学方面也已经涉及到了科学知识学、工业组织社会学、技术政策学、技术变化经济学等等领域[5],但总体来讲,研究、应用还较少。纵观历史,关于对称性方法本身的系统研究就更少了。我们不禁要问:对称性方法能否将应用领域更广泛地拓展到人文领域呢?它能否对技术性幸福感的理论研究、实践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呢?这是本文最为关心的问题。

三、用对称性方法寻求技术性幸福感学说立论的有效性

对于技术性幸福感学说立论的有效性来讲,方法的选择十分重要。对称性方法在该领域的系统应用,将有可能使其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首先,对称性方法将成为技术性幸福感被人们深化认识的催化剂。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诠释。第一个方面是自技术性幸福感学说产生以来,一些争议性问题也随之而来:技术性幸福感作为获取幸福感的一种手段,其本身所具有的技术性能够与人们心目中传统的幸福感相融合吗?技术性手段使用的风险性大吗?它能解决一些什么样的现实问题?它与已经被人们公认的“毒品”、“兴奋剂”等等类似危害性药物所带来的瞬间麻醉式快感之间有什么关系?人们怎样才能接受技术性幸福感?技术性幸福感与人的本质有没有直接的关联?获取技术性幸福感是否意味着人的本质的某种改变?影响人们获取技术性幸福感的原因有哪些?如何评价技术性幸福感?一系列问题由此涌现出来。怎样解决人们的这些疑惑呢?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由于人文性幸福感依旧占据着幸福感理论研究的主导地位,凭借着其与技术性幸福感之间的逻辑对称性,将一些丰富的研究经验移植到技术性幸福感这个新兴领域,从而促使其系统理论得到更加理想化的界定、传播,有利于人们对其产生的认识不断深化和拓展。第二个方面是对称性方法的使用能够推动技术性幸福感研究视角的多元化。对称性方法虽是研究技术性幸福感的重要角度,但并非唯一的角度,它无疑可以启发我们去开掘一些其他的探索途径,这对刚刚萌芽的技术性幸福感学说是有利的,可以拓宽其理论研究视角,使其本质尽快地展现,进而在实践中为更多的人带来幸福感。

其次,对称性方法使技术性幸福感与人文性幸福感的理论特征对照起来,从而能够得到互相借鉴的“意外收获”。对称性方法在幸福感领域的提出不仅仅能够突出技术性幸福感的发展潜力,而且它亦有益于凸现出人文性幸福感的整体内涵。随着人们对技术性幸福感与人文性幸福感的内涵外延、特征、获取方法、影响因素、社会意义等一些方面进行对照,就会更加清晰地总结出二者的内在实质与现象表现,进而有利于人们更加深刻地审视幸福感。由此可以看出,对称性方法绝不仅仅是在“哄抬”技术性幸福感的学术、应用价值,而是为技术性幸福感与人文性幸福感的研究共同提供新的原则和方法。它像一面镜子,能够使彼此从双方那里看到自己的影子,互相展示自身的优缺点,人类幸福感的研究需要这样的方法。

虽然关于对称性方法在技术性幸福感领域的系统应用研讨还很少,但是,对称性方法在技术性幸福感的实际研究中已经开始起到了明显的作用。结合《技术、人文与幸福感》一文的论述,再补充笔者的若干新看法,可在两者之间形成如下的对照,如表2所示。

四、如何对称:技术性幸福感的框架形成

首先,从哲学角度看待技术性幸福感与对称性方法。对称性方法应用的突出优点,就是首先躲避开一些“钻牛角尖式”的发问,能从哲学层面上构建一种宏观的发展框架。对称性方法的核心不在于对技术性幸福感领域某一个小问题的具体解答,而是一种哲学式的反思。这种反思不同于有现成的答案,它的意义在于产生新的可能性思考。任何上升到哲学角度的学术思想都祛除了日常生活中重复的琐碎问题,技术性幸福感学说也不例外,在探索初期能够摆脱一些困扰因素,展示出一种“超拔于常识”的姿态,有益于技术性幸福感学说理论框架的形成。

其次,在技术性幸福感领域,对称性方法的应用没有封闭和阻止人们的积极思考,没有终结某种言论,它以没有任何承诺与担保为前提,成为一种“无结论式”的开放思维。技术性幸福感学说的产生、发展以及实际应用都处于一种探索的阶段,它的前方尚无明确的定论,只是目前展示出了一幅美好的蓝图。对称性方法正好能在人文性幸福感与技术性幸福感之间搭建这种桥梁,保持这种开放的思考模式有益于广泛地搜集技术性幸福感学说发展的可能性。

再次,由以上论述可知,对称性方法已经在技术性幸福感学说立论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但是由于这是探索性的活动,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注意。第一,对称性方法产生于自然科学领域,在物理学、建筑学等领域成就卓越,但是在人文性领域应用还较少。鉴于新时代各门学科的互相借鉴、发展的趋势,应该积极建议对称性方法在一些交叉性领域广泛应用。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一种方法得到有效的应用时,往往会得到普遍的推动,而在这时,恰恰也需要我们清醒地认识的是这种方法的局限性、相对性。我们不能在对称性方法的有效性上产生夸大的倾向,忽视对称的相对性。只有适度地运用对称性方法,我们才能获取有效的成果。第二,我们还要呼吁建立广泛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联盟。其实,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本来就是一个整体,目前,二者在方法上面依然存在着非常多的借鉴点。这正是我们要求建立一个学术联盟的原因。此外,随着人们对于事物认识程度的不断提高,单纯地依靠一种手段,已经很难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这就需要二者能够互相贯通,技术性幸福感学说尤其如此,它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融合着技术学、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的众多理念和成就,正在成为连接“两种文化”的纽带[8]

【参考文献】
[1]肖峰.技术、人文与幸福感[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1)133-140.
[2]朱亚宗.对称性方法初探[J].自然辩证法通讯,1984(2)18.
[3]黑格尔.美学:第1[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74.
[4]李政道,冼鼎昌,何祚庥.弱相互作用和宇称不守恒[J].科学通报,1958(2)33.
[5]李胜男.论科学美与艺术美的关系[D].长春:吉林大学艺术学院,2006.
[6]肖峰.哲学视域中的技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97-314.
[7]Heisenberg W. The nature of elementary particles[J]. Physics Today, 1976(3): 3.
[8]肖峰.“幸福感”的若干双重属性[N].光明日报,2008-03-25(11).

(原载《东北大学学报》20085期。录入编辑:乾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