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国龙】道教内丹学论“生命的演化”
道教内丹学除了在本体-宇宙论意义上有一套“顺逆演化论”之外①,还有其相应的关于“生命的演化”的理论。我们已经指出,内丹学论述道的演化并不是在天文学或物理学意义上来做一种科学研究以获得一种对象性的客观知识,而是在生命修炼与生命体验的基础上来寻求修道的一种理论基础。因而,内丹学有关生命的演化理论与道的演化理论实际上是密切相关的统一体系。
内丹学认为,人是一个小宇宙,人的生命结构与大宇宙全息统一。《洞元子内丹诀》载:
寒暑往来,日月迭运,大岳有云,巨海有潮,斯皆炁候往还也,人亦如之。故以眼目比之为日月,肠胃比之为江海,肝比东方木,心比南方火,肺比西方金,肾比北方水,脾比中央土,炁候出没比之为云,津液往来比之为潮,血脉通流比之为河,下元精室比之为海。故圣人顺天地造化,取象而修之,乃长生飞仙也。②
宇宙万象皆集于人身,天地万物的运行结构与人体结构有着全息对应的关系。所以研究宇宙的奥秘有助于解开生命的奥秘,而对于生命奥秘的探索实际上也可以有助于对宇宙奥秘的探索。道家的圣人依据对于天地宇宙奥秘的理解,观察万物运行的规律,用之于身心的修炼,这就是“圣人顺天地造化”而“长生飞仙”的意义。这里强调的是“顺天地造化”,与内丹学讲的“顺则凡逆则仙”是不是有矛盾呢?其实不然,在“顺则凡逆则仙”的语境中“顺”指的是“顺人”而不是“顺天”,顺逆是相对的,光凭顺逆字面上的意义,我们并不能得出修道是顺还是逆的结论,因为要看顺和逆的参照系是什么?我们要看在具体的语境中顺和逆到底是指哪一种演化的方向?内丹学虽较多地强调“逆”,用逆来体现返本还原的内丹学修炼路线,但其实换一个参照系,则返本还原也可以用“顺”来表示。《中和集》卷一:
身心世事,谓之四缘,一切世人皆为萦绊,惟委顺者能应之,常应常静,何缘之有。何谓委?委身寂然,委心洞然,委世混然,委事自然。何谓顺?顺天命,顺天道,顺天时,顺天理。身顺天命,故能应人;心顺天道,故能应物;世顺天时,故能应变;事顺天理,故能应机。既能委,又能顺,兼能应,则四缘脱洒。作是见者,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李道纯这里强调的是“顺”:“顺天命、顺天道、顺天时、顺天理”,很显然,天命、天道、天时、天理都是“道”的不同层面的意义,实际上“顺”的就是“天道”。要顺天道,实际上就是逆反于人道而成仙道,这正是“逆则仙”的意义。
刘一明指出:“何为顺?顺其造化也;何为逆?逆其造化也。顺造化则生人生物,生老病死,轮回不息;逆造化则成仙成佛,不生不灭,寿同天地。”③顺着道生万物的演化方向,则生人生物;从万物向着合道的方向逆向演化,则成仙成佛。内丹学对顺逆的相对性有非常明确的认识,刘处玄明言:“知其有道者,顺天也;知其无道者,顺人也。顺其天则人之生也,顺其人则人之死也。顺天则全其清善也,顺人则纵其独恶也。”④刘一明说:“殊不知逆者,逆回于父母生身之初也,如人离家远出,而又逆回于家之谓。虽云逆行,其实是顺理而行,乃逆中之大顺,因其与常人所行相反,故谓是逆。”⑤所以,我们应该明确,内丹学讲逆是指逆着常人后天生命的演化方向而回归于先天之道,就天道、天理而言,这种逆向回归的过程正是“大顺”。内丹学逆向返本还原的过程,并非与老子道家讲的“道法自然”截然对立,而实有着内在的统一。
与道的顺逆演化方向相对应,生命也有从先天到后天和从后天返先天两种顺逆演化,生命的演化与道的演化是全息统一的。顺向演化是从虚无之道演化出精气神兼备的人的生命,是“成人”的演化;逆向演化是修炼精气神重返先天虚无境界,是“成仙”的演化。《玉谿子丹经指要》载:
或问:如何是顺则生人,逆为丹母?答曰:顺者,人伦之大端,分精气以成人,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有身则有患,烦恼从此起也。逆者颠倒五行,和合四象,采混元未判之气,夺龙虎始媾之精,入于黄房,产成至宝。可谓无质生质,身外有身,暨乎功满德就,而证上仙焉!⑥
顺应人伦的基本要求,经男女媾精,先天元神配合父母的精气形成胎儿,经十月怀胎而后婴儿出生,这是“顺则生人”的过程。有了后天人身之后就有了种种依身起念的执著与欲望,生起了种种烦恼。内丹学的修炼就是要逆反这一从先天落入后天的过程,采先天一气以为药物,让精气神得以升华,形成新的超越性的生命存在,这就是“逆而成仙”的过程。人的生命由生而死的顺向演化,就是人的精气神由纯全状态不断衰减耗散的过程,而内丹学返本还原修炼成仙的过程,就是全精全气全神而与道合一的过程。《还真集》载:
夫还丹者,乃返本还元之道也。人禀父精、母血而生,初为赤子之时,元精、元炁、元神,无不纯全。及其年渐长成,盖因眼、耳、鼻、舌四门所诱,一灵真性被色声香味所触,习染罙深。是以日复日、岁复岁,元精化为交感精,元炁化为呼吸气,元神化为思虑神,此三元分泄,难复天真。故祖师垂言立教,载诸丹经,示人以修补之法。精损则以精补,气损则以气补,神损则以神补,是用返本还元之道以复之。且复者何也?以全精为深根,以全气为固蒂,以全神为妙合。世人能全此三者,实为身中真药物也。⑦
内丹学各种修炼的方法,无不是设法逆转人体精气神的耗散过程,从而积精累气,神气合一,使精气神得以回复其纯全的先天状态。由后天人体能量的演化而言,无论如何保全精气神,仍只是一种使身心更健康的养生方法,并不足以实现生命成仙的超越性的升华。故内丹学返本还原而修炼成仙的过程,并不只是后天精气神的培育保全的过程,而是要融入永恒无限的道体之中,其核心关键在于找到作为超越性根源的先天一气,以先天一气作为炼丹成仙的根本依据,转化后天精气神并回归先天精气神合一不分的一体境界。《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疏》载:’
故人顺阴阳五行陶铸,则成人矣。夫人之身阴阳相半者,因阴阳有形也。阴阳相半,是以有生有死也。阳主生,阴主死,一生一死,一去一来,此常道之顺也,理之自然者也。圣人则之,反此阴阳,逆施造化,立乾坤为鼎器,盗先天一气以为丹,炼形入于无形,与道冥一。道因无极,仙岂有终哉。⑧
在人的后天生命中有阴有阳,有生有死,这属于正常人的顺向的自然演变过程;道家的圣人就是要逆反这一常规的顺向演化过程而“逆施造化”,以先天一气为炼丹的材料,将有形有限的生命融入到无形无限的道体之中,这种合道的境界就是成仙。道的超越性就是仙的超越性的依据,以道的超越性来保证成仙的超越性。
内丹学的阴阳有其丰富的意蕴,需专题论之,此处我们仅从返本还原的生命演化过程,简略论及阴阳的意义。从阴阳的角度来看,返本还原实际上就是“阴阳颠倒”。《抱一子三峰老人丹诀》载:
或问:阴阳颠倒之义云何?答云:乾两中爻为离,坤一中爻为坎。离属阴,却又为日;坎属阳,却又为月。乾退位而寄居于坎,坤退居而寄位于离,坎离合而乾坤复命矣。自下复归于上,谓之返;自末返归于本,谓之还。即还返之道,谓颠倒也。故曰:圣人逆流,常人顺流,逆者成丹,顺者成物也。⑨
返本还原的“还返之道”也就是逆反之道,也就是阴阳颠倒。内丹学以“乾坤”两卦代表“先天阴阳”的“纯阳”和“纯阴”,以“坎离”两卦代表“后天阴阳”,由先天“乾”卦转为后天“离”卦,“离”是先天阳而后天阴,是“性”、“神”等的代表;“坎”是先天阴而后天阳,是“命”、“气”等的代表。由“乾坤”到“坎离”,代表从先天生命转为后天生命,是生命的顺行方向;由“坎离”到“乾坤”,代表内丹学的逆向修炼,由后天生命返还先天生命。先天蕴后天之化,后天藏先天之机,离是外阳内阴,坎是外阴内阳,由后天之坎离经阴阳颠倒,取坎中之真阳填离中之真阴,则离复返为纯阳之乾;取离中之真阴填坎中之真阳则坎复返为纯阴之坤,如是则后天坎离能返先天乾坤也。张伯端说:“取将坎位中心实,点化离宫腹内阴。从此变成乾健体,潜藏飞跃总由心。”⑩故内丹学的阴阳颠倒又称坎离交媾,而常人是坎离不能相交而落入后天,内丹学修炼是坎离相交而返还先天,故又称为坎离颠倒,《悟真篇》云:“此法真中妙更真,都缘我独异于人:自知颠倒由离坎,谁识浮沉定主宾。”(11)由乾坤坎离四卦可得到内丹学修炼的一套严密的哲理,是内丹学家最通用的一套理论论证方式。
内丹学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将丹道修炼成仙过程看作是男女阴阳结合而生人的过程的一个反向模拟过程,这也是阴阳颠倒在内丹学中的一个最原始的意义。张三丰《大道论》曰:
易曰:男女媾精,万物化生。人有此身,亦因父母而得,倘无父母,身何有乎?故作金丹之道,与生身事同,但顺则成人,逆则成仙,顺逆之间,天地悬隔,只要逆用阴阳,自然成就,并非邪径旁门也。(12)
内丹学“顺则成人,逆则成仙”在这里有了更具体、更直观的意义,从生命演化的角度看,逆修成仙的过程就是男女交媾形成生命这一过程的逆向反演。这一视角为内丹学“男女双修”提供了某种合理性的依据,但男女双修显然不是指以情欲发泄或增进性快感为目标的“房中术”等“邪径旁门”,因为一般的男女交合而生人的过程是一个精气耗散的过程,内丹学修炼的本质是要通过阴阳颠倒而重返先天道体,是精气神不断凝练升华的过程。刘一明《象言破疑》曰:
人身精神灵气,本来充足圆满,交于后天,顺其造化,费精劳神,元气衰败,原本消耗迨尽,若知改头换面,惩忿窒欲,闲邪存诚,渐次用功,终有归根复命之时,此还元返本之理也。取世人还元返本之象,以喻修道还元返本之理,而其理显然矣。又如世间男女相配,两而合一,即能生子生孙,此人道生生不已之象也。人身阴阳相当,两而合一,即能生佛生仙,此丹道生生不已之理也。借人道生生之象,以喻丹道生生之理,而其理显然矣。(13)
内丹学只是借用世间男女相配而能生子生孙这种生生不已之象,来比喻内丹学自身阴阳颠倒而能返本还原的生生不已之理,其目的在于逆转常规的精气神耗散的方向而归根复命。生命的能量在其根源是“一”,顺向演化中的阴阳合一而生子生孙固然是生命能量寻求繁衍后代的表现形式,逆向修炼中的阴阳合一而返本还原与道合一,仍然是生命能量寻求永恒超越的表现形式。虽然方向不同,但其原理相似,而且最终都来自于同一个生命能量,只是有或耗散或升华的不同。常人只知道伤精耗神的自然发泄的途径而不知道人的生命能量还可以有另一种升华转化的方式,内丹学生命修炼探索的意义即在于找到了使我们生命寻求超越境界的现实的能量转化途径。
虽然生命能量的转化包含有精气神不同的层面,但最终体现为人的意识状态的转变,归根结底是从人的后天意识状态返归先天意识状态,也即是由“情”返“性”。关于生命的顺逆演化过程,内丹学还有一种常见的理论描述方式,即“性情论”的描述方式。唐吴筠《宗玄先生玄纲论》曰:
夫生我者道,禀我者神,而寿夭去留,匪由于己,何也?以性动为情,情反于道,故为化机所运,不能自持也。将超迹于存亡之域,栖心于自得之乡,道可以为师,神可以为友,何为其然乎?夫道与神,无为而气自化,无虑而物自成,入于品汇之中,出乎生死之表。故君子黜嗜欲,隳聪明,视无色,听无声,恬澹纯粹,体和神清,虚夷忘身,乃合至精。此所谓返我之宗,复与道同。与道同,则造化莫能移,鬼神莫能知,而况于人乎。
人的后天生命源自于先天之道与先天之神,道体现于人即为人的先天生命,也就是人的真性;但落入后天生命之际,则“性动为情”,元神化为思虑识神,无为之真性化为有为之情识。后天种种思虑情识使人背离了先天之道,受外物干扰束缚而不能自主,只有重返先天,与道合一,才能在无为无虑之中任物自成,任气自化,而实现自由与超越的自得之境。性与情对谈时,性指先天之性,而情实际上亦可称为后天之性,是先天之性的后天表现。故广义的性在内丹学中又被区分为元神之性与欲念之性、先天之性与气质之性。《青华秘文》卷上:
盖心者,君之位也。以无为临之,则其所以动者,元神之性耳;以有为临之,则其所以动者,欲念之性耳。有为者,日用之心;无为者,金丹之用心也。以有为反乎无为,然后以无为而利正事,金丹之入门也。夫神者,有元神焉,有欲神焉。元神者,乃先天以来一点灵光也;欲神者,气禀之性也。元神乃先天之性也,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14)
心是生命的精神主体,心的活动可有不同的样式,也即是前文所说的不同的意识状态。相应于后天的种种有为造作之心,这是人的常态下的日用之心,也就是欲念之性、气质之性;相应于先天无为之心,这是人修炼金丹时的用心,也就是元神之性、先天之性。内丹学返本还原的修炼就是从有为返无为,从欲神返元神,从气质之性返天地之性。既然性可以区分为先天、后天两个层面,则情其实也不是定指与后天之性相对应的后天之情,情也可指与先天之性相对应的先天之情。刘一明《参同契直指笺注》曰:
人之真性属阳,真情属阴。本来阴阳一气,性情相合,浑然天理。不识不知,顺帝之则。不识不知者,性之体也。顺帝之则者,情之用也。性情自然,皆出无心。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如名之有字。名以定情,情比名也;字以性言,性比字也。名字总称一物,性情岂有两件?因交后天,真中有假,阴阳分离,性情相背,彼此不和。如水盛坎侵阳,火衰离尽昏,真情变为假情,真性变为假性矣。金丹之道,推情合性,假中寻真,杀中求生,使阴阳相合,仍还当年浑然天理、不识不知、顺帝之则之本来面目,称之曰还丹。还丹者,还其本来原有之物,而非有增有减,又曰“还原返本”。(15)
在先天境界,人之真性真情本来合一,浑然一体。这时性与情只是这浑然一体的先天境界的不同面向,从其未有任何的意识作用时的“体”一面讲是性,从其先天自然的意识作用上讲是情。性为情之体,情为性之用,性情皆出于自然,皆属于无造作之心的先天状态。这个状态下的性与情其实是一体而有不同的概念表达。只要落入后天时,原初的阴阳合一、性情合一状态才出现互相背离的趋势,真情变为假情,真性变为假性,人离开了无心无为的先天自然境界,开始了各种后天的思虑计较。整个内丹学返本还原的修炼过程就是重新回归先天性情一体、不识不知的本来面目。从这个意义上说,内丹学的还丹修炼并不是另有所得,只是回复先天本有之物,不增不减,无得无失。但这个回复的过程已经是一种经过自觉的修炼而有意识地回归源头的状态,不同于最初的无意识的混沌状态,是一种“后得混沌”。用冯友兰先生《新原人》的话来说,是属于“天地境界”而不是“自然境界”。以为道家返本还原追求的是“自然境界”,乃是忽略了道家思想的具体语境而光看字面意义所造成的误解。
注释:
①戈国龙:《道教内丹学中的顺逆问题》,《世界宗教研究》2000年第4期。
②《洞元子内丹诀》卷上,疑出于宋代,二卷。
③刘一明:《道书十二种》,羽者等点校,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80页。
④《无为清静长生真人至真语录》第一卷,金刘处玄述。
⑤刘一明:《道书十二种》,第81页。
⑥《玉谿子丹经指要》卷上,(南宋)李简易撰,三卷。
⑦《还真集》卷中,“还丹秘要论”,(元)王玠(字道渊)撰,三卷。
⑧《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疏》卷八注,(北宋)张伯端撰,南宋翁葆光注,元戴起宗疏,八卷。
⑨《抱一子三峰老人丹诀》,(元)金月岩编,黄公望传,一卷。
⑩王沐:《悟真篇浅解》,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54页。
(11)同上,第5页。
(12)《张三丰全集》卷一,方春阳点校,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6页。
(13)刘一明:《道书十二种》,第80页。
(14)《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上、中、下三卷,原题紫阳真人张平叔撰,然其文风不类伯端,应系后人伪托。但此文颇多精义,为内丹学之重要经典。此书虽非张伯端亲著,然此书中多处以伯端亲著之口气说话,则至少作者乃有意识地托名张伯端所作也。不像《大丹直指》一书中并无与丘处机有关之任何信息提示,则谈不上伪托,只是后人错误地归之于丘处机名下而已。《青华秘文》对丹法论述较细,虽多繁琐之谈,然其丹法思想亦独具一格,作者当为一有师承之丹家,有意伪托张伯端祖师而作。《道藏辑要》本增“小序”一篇,谓明代道士李朴野掘地得之,故《道藏提要》谓“然有人疑为明代道士李朴野所著”。然明初之经典入《正统道藏》,亦可疑也。此书之作者,未可确考。
(15)刘一明:《道书十二种》,第56页。
(原载《世界宗教研究》2016年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