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

哲学史  >  分支学科  >  宗教学  >  正文

【方立天】文化宗教的理论探讨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中国宗教的未来走势会怎样呢?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大问题。宗教走势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多元的;就宗教的内涵结构来说,又是需要也可以从不同层面分析的。我们认为,在宗教多元化的发展总趋势中,走文化宗教之路,可能是也应当是各宗教内涵建设、阐扬与彰显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党中央提出的和谐社会有两层意义,就其一般意义而言,是泛指美好的和谐社会,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就其特定意义而言,是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特定的历史阶段的和谐社会。胡锦涛同志就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说:“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及其本质的确定,由此可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与社会的和谐,再一方面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关于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胡锦涛同志提出了五项重要内容:1、“民主法治”。这是和谐社会的政治特征,是社会主义社会政治文明的体现。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而民主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社会主义社会也是法治社会,依法治国是国家的基本方略,在法律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没有民主就没有和谐,没有法治也就没有和谐。民主与法治从政治角度保证了社会的安定和谐。2、“公平正义”。“公平”与徇私相对,是指公正,合理。“正义”,是公正的道理。公平正义是处理社会生活的指导原则,是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的有力杠杆,也就是维系人与社会正常关系的根本准则。3、“诚信友爱”。这是维系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的重要道德规范。诚实守信、平等友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要求与道德风尚,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形象与声誉、巩固与发展都有重要意义。4、“充满活力”。“活力”,指旺盛的生命力。这是从精神状态层面强调社会成员要生动活泼,充满生气,富有创造要求,发挥创造才能,开展创造活动,不断地在和谐中推动社会发展,在社会发展中增强和谐。5、“安定有序”。这是就社会秩序而言,指社会稳定安全,行为规范,井然有序。这是和谐社会的前提与保证,也是社会成员安居乐业的要求和体现。

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这是要求我们辩证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的关系互相协调,良性互动。当前,我国面临着严峻的环境、资源问题,要求我们树立科学发展观,强化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大力改善生态环境,以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文明发展的道路。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中国宗教的新要求

从以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来看,在政治文明、经济生活、道德规范、精神动力,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等方面都有其特定的要求。这也就是说,要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有赖于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社会成员理想信念的树立,个人创造性的发挥,有赖于科学的支撑、文化的支撑、精神的支撑。众所周知,在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的伟大工程中,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这里,我想说的是,作为人文科学的重要一支,宗教学也是支撑和谐社会构建的一种科学知识,是社会成员需要具备的人文知识。

作为宗教学研究对象的宗教,它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是什么关系呢?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我们应当看到,宗教文化有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相适应的一面,这是应当明确和关注的,宗教文化有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一面,这是应当重视和阐扬的。我认为后一方面是我们当前工作的重点。由此也可以说,如何发挥宗教文化的内在的积极因素以配合和谐社会的构建,这正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中国宗教的基本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发挥中国宗教文化内在的积极因素,这是社会对中国宗教的要求,时代对中国宗教的要求;同时,这也为中国宗教开辟了广阔的、健康的、良性的发展道路。就中国宗教来说,自觉地把文化建设与自身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三者联系起来思考是有重要意义的。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家园,深深熔铸在民族成员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对和谐社会有着重大作用。在当代,文化日益成为各项事业的轴心,文化对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作用更为突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应当是知识社会、文化社会。中国宗教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如佛道两教就是中国儒佛道三教传统文化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在历史上曾经为中华民族的融合、统一和发展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在当前又为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与社会和谐发挥了有益的作用。在这种文化作用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来审视宗教,我们应当看到,宗教文化资源的正确开发与合理运用,既能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也能推动宗教的与时俱进。

由此看来,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和宗教自身发展的需要,决定了中国宗教走文化宗教之路当是时代的诉求,是历史的选择。

三、走文化宗教之路

我们认为,宗教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宗教的本质是文化。人们通常说宗教文化,现在我们说走文化宗教之路,那么,“文化宗教”的概念是什么意义呢?应当怎样界说呢?我们认为,宗教文化是指宗教的文化义蕴,宗教性质的文化类型;“文化宗教”则是指文化层面意义的宗教,是作为文化形态的宗教,也就是说,“文化宗教”是对宗教的文化解读、诠释与文化整合、构建,是对宗教文化的创造性转换。“文化宗教”概念展现了宗教的文化自觉,彰显了宗教的文化意义,有助于发挥宗教的文化功能和文化作用。

文化宗教的内涵如何呢?我想大约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重要方面:

一、伦理道德。宗教伦理道德是宗教信徒实践宗教思想信仰的主要体现,也是宗教发挥其社会功能的重要方面。中国各大宗教伦理道德的核心命题都是抑恶扬善。发挥宗教伦理道德中的积极因素,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哲学理念。宗教是对人生和宇宙的终极关切,具有丰富的哲学思想,如道教的自然主义哲学及其展现的道、德、自然、有、无、无为、有为等范畴,佛教的缘起论哲学及其展现的缘起、因果、平等、慈悲、兼善、自力、中道、圆融等理念。对于这些哲学思想,若能加以创造性的诠释与运用,必然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三、文学艺术。宗教的现实世界与超越世界的两重世界论为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空间,中国宗教文学艺术,诸如诗歌、小说、散文、戏曲、建筑、雕塑、绘画、音乐、舞蹈等都形象地反映了宗教生活与社会生活,内容丰富多彩。寺庙、宫观、教堂、清真寺遍布祖国大地,为山河增色,为城乡添彩,并展示了宗教的文化、社会、经济等多重功能,具有潜力巨大的旅游价值与产业价值。我们要有分析地运用宗教文学艺术,以有助于人民的身心健康。

四、民风习俗。宗教的教规与节日给民间带来的民风习俗,并不都是无益于社会的,如汉传佛教的素食制度与饮茶习气,伊斯兰教的清真食品,就有益于人民的身体健康与和谐相处。

五、内在与外在的信仰。文化宗教与信仰宗教是不可分的,对于宗教的信仰内容,我们要采取谨慎的分析态度。此外,如佛像、佛指骨、佛牙舍利等外在信仰的圣物,也能够发挥其独特的积极的社会作用。这也是我们应加以注意的。

在当代,一个没有文化内涵、素质和品位的宗教,是没有前途的。文化内涵、文化素质和文化品位是宗教活力之所在,宗教命运之所系。我认为,只要中国宗教界自觉地系统地开展文化宗教建设,就一定能够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也一定能够推进宗教自身的良性发展。

 

(来源:《中国宗教》200511期。编辑录入:齐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