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

哲学史  >  分支学科  >  伦理学  >  正文

【安乐哲】儒家角色伦理学:挑战个人主义意识形态

一、世界危局

一场罕见的全面性危机正朝人类逼近。全球险象如同黑云压城,在地平线处聚集。今天我们所处的生存世界,危机四伏:气候变化、粮食紧张、环境恶化、染病蔓延、能源短缺、恐怖主义、大量贫困,等等,不一而足。危局之严重,已然不是寥寥几个困扰的问题那么简单,已不是少数个体按部就班即可解决。恰恰相反,它基本是人类促动发生的,已超越领土的界限;这是一种整个国际社会都必须全身投入,否则根本就无法解决的危机状况。今天,我要指出,这一全面的严重危机局面,如果人类不在自己方向、价值观和所作所为上有根本转变,危局将不是空谈刹得住的。事实上,危局本身已成为向人类发出的通牒。

不过,与危局同时显现的,还有全球主导经济、政治秩序结构正在进行的重新组合。在全球相互依赖的这个时代,它对我们所有人,都施加着直接影响。过去的二三十年时间,亚洲崛起,特别是中国崛起,引得世界经济、政治秩序发生急剧变化。

中国经济、政治长足发展,对全球产生了巨大影响,并显露出它自己独有的特点和模式。曾经力量强大的自由主义势力长期统治世界秩序,它会发生什么变化吗?中华文化及其价值观将对世界文化秩序进化发挥什么作用?中国大学校园里国学院雨后春笋般出现;国外,全球范围内,中国政府建立的数百所孔子学院星罗棋布。中国学界与政府正积极合作,共同推进儒家哲学的发展。深深蕴含着道德品行精神的儒家伦理,将会改变我们的文化世界吗?儒学将人类相互尊重与休戚与共视为崇尚的价值。人在休戚相关中存在,这样一种观念,与将人视为分散性、个体性的存在的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如此概念化的人,是人们一直更熟悉、更流行的模板;个体人是以共同属性定义的,是用在利伯蒂狄莫克拉西”(“自由民主”)话语系统的。世界在如此快速地变化,未来数十年内,儒学以齐家为中心的价值观会促动新文化世界秩序的形成吗?

二、儒学角色伦理学:挑战个人主义意识形态

为向西方学界介绍中国哲学和文化,我们的做法是:关注平常熟悉话题,对古典传统实行理论化与概念化。儒学角色伦理学,意在叙述一个自成体系的独特道德哲学,让它发出自己的声音。这种整体视角性哲学建立的基础,是事物相系的重要性;它挑战原教旨性的自由个人主义自由个人主义将人视为各不相关、一己自为、算计、不受管束、经常以一己利益驱使的个体。

儒学角色伦理学,则是基于将人视为处于互系的观念,将人家庭角色及关系作为修养道德能力的起步;这样,它在精神上呼唤道德想象,并能激励通过人的相系而生成的道德力。呵护相系关系,被视为是人的道德本质。它所建设的,是一种人为核心(而非神为核心)、非有神论宗教性”(人与人关系性);这与亚布拉罕(一神)宗教构成鲜明的差异。

儒学角色伦理学不搞简单位置谬误”(the “Fallacy of Simple Location”),也不采用随意性事例;它不依赖西方那种公正原则概想,或者原教旨性个人主义。古代儒家经典所思考的是直接经验性的情况,所讲述的是人的实际生活经验,是把直接生活经验作为理念抽象的最终源泉。

儒学认为,人经验之中事物相系关系的重要,它意味着:这一事物内容的根本是事件性、有机性、过程性和相互依赖性。经验是整体性的,意思是说,事物与事物之间没有沟壑,没有最终界限;转变与接合如同事物本身存在一样确实。友谊之形成,友谊本身是最具体的东西,朋友的个体性是从友谊具体性上抽象而来的。朋友最简明的意义即是朋友之间的相通,而不是作为个体人之间的分散无关与孤立性。作为个体人,他变得有特殊性,是因为扩展相通性而不是把与他人的相通性排除在外。

在儒家思想这里,人不是个体的,不是亚里士多德的灵魂意义的分离无关性,而是具有内在联系;生活的多样角色,它是构成人作为人的东西。相系与角色要求人在行为上追求特殊性与高超造诣,换句话说,每个人都是他所有生活中同他人和谐相处的角色。

从儒学角度用批评的眼光看,人很容易作出误判,用倒退的心理认识人性,将它看成潜在人类身上的共生本质,而不是把人性看成是对变为人”(做人)过程结果的预期可能。在处于相系的变为人立场上看,我们所犯的哲学谬误,是将一个过程的结果搬到这个过程开始之前去,然后给它一个本原与动因的地位。

心里装着这样的人类人性概念,人们则训练出这样的文化倾向,即萎靡到一种倒退性动因或者目的论逻辑上去;因此开发不出一种更为整体性、前瞻性、域境性与过程性的思维,达到阐述对一个人与对整个人类来说,变为人”(做人)意味着什么。人们一直是这样倾向的:对人性进行假设,将它设计为要么是终须成为现实的潜质,要么是最终达到目的的先验完美思想。

有的学者相信,自由意志和道德责任理念,要求我们把人作为孤立个体看待,启用什么是人的定义,将其全部关系都切断。我们要指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种学者言必称的定义,或者言必称什么指南的目的性运作(规律”),不仅是削弱创造性思维,而且在事实上,也会由于声称人类是如此这般同质而砍掉任何关于意志与责任的充满活力的想法。

再看儒学角色伦理学及其安身立命思想。它当然是提供行为准则的,但它不依靠形而上学的原则、价值、美德,而是主要根据人具体家庭与社会的角色概况去找到指南。角色对于生活,比单调地抽象更具有指导性。在家庭、社会,人对自己生活经验中的兄弟、女儿、朋友等等的角色,其恰如其分的程度,是有着切实直观的洞察与判断的。

角色伦理学所提供的指导,就是如何最恰当地对待行为。恰当行为意味着对人类活动复杂状态的广阔容纳。指导意义之获得,靠的是最为清晰可见的经验,而不是外求于什么正义勇气节制等等的抽象定义。人们总会发现,在具体角色与相系中,有种活泼可感的恰当度,非常明确地向我们喻示,下一次如何做会更为恰当。

三、结语

从儒学角色伦理学看问题,社团关系,事实上,是在确定人的生活在家庭与社区特殊关系形式上的更进一步;也即,在确定我们生活中的各种角色,如儿子、教师、祖母、邻居等等特殊关系形式基础上,进一步走向社团关系。我们的家庭社区性关系角色是描述性的,同时也是具指导性的。因为家庭与社区内的角色意义本身就具有规范性,在指向恰当行为方向上具有指南意义。关系的范畴虽不大,但只要承认它存在,家和万事兴的家庭与邻里,就能在日后作为获得最高人生成就的条件。

我想阐述的是,儒学角色伦理学为展开道德生活的宽度与立体视角提供根据。首先,儒学角色伦理学将相系视为首位性,摈弃最终性个体的观念。人的分散无关性是起误导作用的虚构,人的相系才是事实。人的生活角色很简单,就是以相系作为事实,进一步成型化、具体化。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第一点,放弃了享有超级地位的”(“self”)观念,不仅不意味着放弃个人的独特性,反而是加强它。也即是说,关于人具有统一人性,而且因此有本质的观点,背后的是自然本质话语,它对儒学观念所具有的不同性是削弱的作用。人的不同是来源于他总处于具体关系所呈现的动态与多样化之中。第二点,儒学角色伦理学否认人云亦云的质相”(substance)本体论。本体论假设行为主体与行为本身的二元分隔。是儒学角色伦理学的核心观念,在这里,行为主体与行为本身从来不是二分的。是叙述性的,而不是对建立概念的解析。是靠将自己行为与自己身边贤达相联系而修养的,不是靠合乎一些抽象道德原则而行为的。由于这个原因,究竟是指圣人还是圣人行为,是单数人还是复数人,常常不很清楚。是概括的、开放性的,它是功德圆满行为具体历史成就的叙述,而不是指称为人类”(human“beings”)的这一物种一切成员同质的特点,不是一个生来固有、本质不变的东西。其实可说是一种可称为英语动名词(动词性名词)的观念,是对人做人的过程,达到至上境界的描述。第三点,儒学角色伦理家重视人体动态性,它与成就人格、功德圆满行为是一体的。人体为本,通过人体,人的行为经过修养而后光鲜照人。繁体的简体是,实非偶然;的字面意思即为人本。人体象征人与世界、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协同。世界塑造人体,人也通过人体感觉中枢建构、概想、理论化他的经验世界。其实,正是因为人体起的媒介作用,人的祖先和文化得以于后代身上延续存活。《孝经·开宗明义》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恰是这个缘故。第四点,儒学角色伦理学重视道德想象对成就功德圆满和人生的至关重要作用。从儒家伦理出发,人的教化想象汲取所有人类资源,直到可调动一切可能,促使与人的关系向最佳状态发展,不这样则不行动。一句话,只有关系这样去发展,才是道德之根本所在。最后,儒学角色伦理学与其他德行伦理学或任何伦理理论都不是竞争关系。它只提供一种视野——道德生活不在理论与实践的分裂情形中。阅读儒学经典,所期待的是:虽然人们可以使用一系列概念术语,对我们行为作批判思考,但根本的是,我们应以文化英雄的谆谆教导与榜样力量作为激励,把自己修养成为更好的人。

【注释】

简单位置谬误”(fallacy of misplaced)为怀德海哲学术语。它是指取用一个抽象特点,对待它,似乎它就是真实,像水泥模板一样。“the phrase coined by Alfred North Whitehead to refer to what he considered the fallacy of taking an abstract characteristic and dealing with it as if it were what reality was like in its concrete form. ”downloaded from http://www.websyte.com/alan/termin.htm.

(原载《孔子研究:学术版201401期。录入编辑:里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