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

哲学史  >  分支学科  >  伦理学  >  正文

【王志萍】普遍伦理研究综述

普遍伦理或全球伦理问题,是9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近几年来,我国学术界对此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讨论。现将研究状况综述如下。

一、关于普遍伦理课题得以突现的原因

大多数学者认为,随着经济、技术的全球化发展,以及环境问题、人口问题、核威胁问题等全球化问题的出现,普遍伦理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课题。多数学者还认为,全球性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它不仅制约着每个国家的发展,而且威胁到全人类的生存,因而全球问题的出现使建立全球性的普遍伦理成为迫切需要。

万俊人认为,普遍伦理问题的提出,有一个基本的事实判断:现代社会和现代人已经陷入一场深刻的道德危机;这一危机既是整个人类现代性危机的集中反映,也极大地预制着人类未来的生活前景。其危机之深已使得普遍伦理成为了人们必须重新思考的一个时代性课题,而现有的各种伦理观念,都已无法单独满足现时代的道德文化需要。他还认为,康德和“启蒙运动”思想家所追求的“普世主义”伦理价值观造成的后果,是形成现代性的社会分裂的根源。其后果是:其一,由于它所依据的历史经验只是先行的西方现代化社会文明,其所赖以建立普世伦理的基本价值标准体系带有深厚的西方自由主义色彩,而将这一原本具有“地域性”和文化特殊性的伦理价值标准普世化人类唯一普遍有效的价值标准,不可避免地隐含着西方文化霸权主义扩张的危险。其二,总体来说,这种现代普世主义伦理的基本精神和“现代性道德”的(启蒙)谋划,与整个西方社会的“现代性”是相辅相成的。西方社会的“现代性”有三方面的内涵,即个人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这三要素背后的核心理念是自由主义,即个人权利或个人主义的人权观念。这种个人主义的权利价值观念和取向,导致了西方现代社会和现代文化的内在分化与冲突,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和膨胀的人类“自我中心主义”误导了现代人的基本行为方式和道德心态。受这种价值观念支配所建立的社会模式忽略了问题的另一方面:在强调个人自由或权利绝对至上的同时,如何确保人际平等;在建立和维护现代民主政治的同时,如何确保现代社会的公平合理秩序;在确认西方现代社会文明或文化模式的先行地位甚至是优越地位的同时,保证不同民族、国家、区域及其各特殊文化传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理解;在确认人类的自我目的性地位的同时,如何避免人类中心主义,节制人类对自然界的无限制的掠夺和破坏。现代性社会情景的分裂性导致了现代社会文明本身的危机,也同样是导致现代性道德危机的根本原因。

二、关于建立全球普遍伦理的现实基础或可能性问题

对于普遍伦理如何可能的问题或其建立的现实基础如何,李德顺认为,“全人类普遍价值体系”的确立,要以人类最高主体形态——“类主体”或“共主体”的客观形成为前提。人们对人类共同利益认识的明朗和突出,标志着人类共主体的现实形态与具有普遍性的价值正在形成,这是可能建立普遍伦理的真实基础。具体讲,一定范围的共同性是全人类普遍性的基础。确立普遍价值真实基础的根据,是人的生存发展的客观条件和方式,而不是人们历来关于“普遍价值”的种种意向和言论。人类生存发展实践的基本方式是相同的,即有共同的基本结构和生活方式,有共同的基本需要、共同的基本价值。不同主体之间有同一性、有 共同的层次和前提就会发生价值冲突,冲突各方之间需要寻求共同点,通过确认共同点来缓和和化解冲突,不致引向共同毁灭,这种共同点反映了人类生存发展的最基本的、前提性的利益、需要和能力状况。目前我们所面临的全球问题,关系到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这为普遍伦理的建立奠定了真实的基础。

高扬先认为,普遍伦理的建立首先具有现实的生活基础,特别是利益基础。全球性“普遍伦理”的建立或人类在伦理上共识的达成,在根本上决定于人类的“共同生活实践”。只有“共同的生活”,才产生对“普遍伦理”的需求,也才使“普遍伦理”成为具体可行的“实践理性”。在对待和处理诸多全球问题上,“共同的生活”和彼此依存的生活联系,产生出一种责任意识,而且会产生某种利益一致性或共同的利益要求,人类的“共同生活”形成的相互依存关系和“共同利益”,构成普遍伦理的现实基础。其次普遍伦理的建立还依赖于一定的人性基础和文化基础。构成普遍伦理的人性基础,是人类作为社会存在物的社会理性。社会理性使人们能够意识“共同生活”的需要和共同的利益,同时也使他们有可能进行思想的交流和对话,从而对“共同生活”的伦理基础形成一定的共识。文化基础是说,不同民族文化的价值认同,它实质是伦理的普遍和特殊的关系问题。普遍伦理是多样化民族伦理的共同点的提升和发展。

汪华岳、藏乐源认为,世界各国经济国际化趋势加快步伐,使得全球经济利益更加突出,全球的道德基础不断增强,同时和平与发展这一世界主题日益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将和平与发展看作自己的最高利益,这使普遍伦理建立的社会基础日益广泛而牢固。

万俊人认为,要在一种真正的“世界性视景”或多元文明或文化的平等对话之基础上,寻求现代人类的道德共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某种现代的普世伦理的现实可能性。

三、关于建立普遍伦理的途径和方法

有学者指出:全球普遍伦理,指的是对一些约束性的价值观,一些不可取消的道德标准和人格态度的一种基本共识。不同宗教和伦理传统中存在着的“黄金规则”是人类共同的长期有效的道德规则。也有学者反对这种意见。他们认为,以“黄金规则”为基础来建立全球普遍伦理恐怕是难于实现的。因为这种“黄金规则”,提倡在道德上把所有人都看作是平等的,但事实上人们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宗教等方面现在不可能完全平等。

高扬先认为,人类要在伦理上达成共识,必须要有处于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广泛交流和对话。这种交流和对话的发生和进行不仅产生于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进行交流的需要和人们对这种需要的自觉意识,而且依赖于进行交流的机会之渠道和工具的出现。此外,还必须依靠具有国际权威的国际性组织、经济和文化组织等各种组织的力量的推动,借助教育的、政治的、法律的和经济的等各种手段,促使全球普遍伦理的建立。

万俊人认为,普遍伦理建立的前提,是沟通各特殊文化传统或地域差异性文化,在不同民族、国家和区域的道德文化谱系之间展开对话和讨论,甚至是进行反复的比较和讨论。并指出,要使多元文化的沟通、对话和理解成为可能,需要对各文化传统作出充分而完整的诠释,以便建立各文化传统间的对话语境,进而在此基础上清楚而连贯地叙述自身的道德谱系。

李德顺认为,在具体地维护全球共同利益的前提下,尊重多元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自主发展,保持彼此间的宽容、理解、合作与交流,在发现和发展现实条件的基础上,采取“内生”(即不是由于每个人在主观上都以自己为尺度并推广到其他人,而是由于客观上人们共同活动和交往的社会关系结构、特定的活动方式及其条件等本身,向内、向下提出一定的规则性的要求,并促使有关的人们在意识和行为中普遍地适应这些要求,从而产生了这一系统中的伦理道德。)而不是“外推”(即先从个人自己的本性、内心需要和愿望等出发,通过静观和反思,确立一个实际上是普遍理想化了的自己;然后以默认“人我相同”为前提,把他人也想象成和自己一样的人,从而进一步达到对“一般人”的普遍性的理解;再从这种普遍化的理解和想象中,推论出伦理道德的基本原理和原则。)的方式,通过增加实际的共同点来促进“人类共主体形态”的形成,这是目前形成、维护和扩大人类普遍价值的根本途径。

四、关于全球普遍伦理的内容

汪华岳、藏乐源将普遍伦理的内容概括为三个方面:1 在对待生态环境、人类自身生产等有关全人类生存条件问题上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2、人类在协调处理与自然界相互关系的同时, 还要协调处理社会自身的各种关系。解决全球性社会问题在于消除社会内部严重威胁人类正常生存发展的失衡现象。如对付各种形式的暴力恐怖活动,与黑社会势力作斗争,与诲淫诲盗的“黄色文化”作斗争,反对毒品的斗争等等;3、人道主义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世界各国人民相互关心、 相互帮助,当一个国家或地区遭受严重灾害,各国人民都应伸出友爱之手进行帮助,救死扶伤,救灾济贫。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日益深入人心,作为普遍伦理的人道主义的内容也日益丰富。

五、关于全球普遍伦理的基本特征

有学者认为,全球普遍伦理是在全球范围内调整人与人的关系、个人与人类的关系的道德规范,是全世界都能够接受也是都必须遵守的伦理道德原则,那么,全球普遍伦理的基本特征只能是超越性——包括国界地域、社会制度、阶级政党、意识形态、民族种族、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各方面的超越。全球普遍伦理的超越性是指在一系列全球问题上人类存在着某种共同利益,因而具有某些全人类共同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并进一步指出,理解全球普遍伦理应注意两个问题:其一,所谓超越决不意味着完全等同,决不是区别和对立的消失。利益的共同性以及道德标准的共同性,都不可能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只能是相对的、有范围的。其二,超越性是全球道德的基本特征,但不是唯一特征,全球道德还有其它方面的特征,如具有时代性、历史性的鲜明特征。

【参考文献】
1〕万俊人.公共理性与普世伦理.读书,1997,(4.
2〕金春明.全球性问题与思维方式的转变.光明日报,1998 0828.
3〕牛京辉,李伦.全球性问题与普遍伦理.光明日报,1998 1127.
4〕高扬先.关于建立普遍伦理的思考.求索,1998,(5.
5〕李德顺.普遍价值及其客观基础.中国社会科学,1998,(6.
6〕万俊人.普世伦理及其方法问题.哲学研究,1998,(10.
7〕汪华岳,藏乐源.关于全球道德的几个问题.齐鲁学刊, 1998,(6.
8〕陈来.谁之责任?何种伦理?.读书,1998,(10.
9君久.关于全球化的思考与讨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1998,(5.
10〕万俊人.公正·秩序·责任.光明日报,19990205.
11〕汪岳华,藏乐源.全球问题与道德.光明日报,19990219.
 

(原载《哲学动态》200001期。录入编辑:乾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