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

哲学史  >  学者访谈  >  学者访谈  >  正文

管理要从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访哲学所党委书记吴尚民

要从院的层面探索研究所的发展规律

记者:吴书记您好,首先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管理强院战略提出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两年来,哲学所积极实施,稳步推进。您认为,今后推进管理强所的重点是什么?

吴尚民:我觉得这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对于推进管理强所和管理强院的重点,是否可以提出“一个转变”,即从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也就是说,管理要从研究所的实际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区分对象,不能搞一刀切。从院的层面来讲,要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的内在发展规律和研究所的学科发展规律。

记者:为什么这么说呢?

吴尚民:比如说,哲学所是一级学科,下面有八个二级学科。这是最基本的所情,决定了不能将其与别的二级三级学科的研究所同等对待,实行同样的政策。如果在博导遴选、研究生招生、课题立项、招收科研人员、职称评审等方面采取一刀切的政策,就可能在哲学学科和社会科学诸多学科的发展上出现不平衡。

记者:这是不是说,如果将一级学科研究所在课题立项、招收人员、博导遴选上,同二级学科、三级学科的研究所一样对待,那么当其它的二、三级学科研究所向前发展的时候,作为一级学科的研究所的二级学科就会相对面临萎缩的趋势。

吴尚民:是的,现在不少二级学科单独成立了研究所;有的一级学科研究所分成了若干个二级学科研究所,而哲学所的二级学科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美学、科技哲学等还是研究室的建制,这对于这些学科的发展会形成一定的制约。例如,目前的博导遴选制度,导致我所部分二级学科博导不足三人,不能达到基本要求。当然,现在有一个二级学科提升的问题,二级学科向一级学科提升需要具备很多条件,这也是管理强院需要解决的问题。总之,不论是管理强院还是管理强所,都不能忽略哲学的若干二级学科由于学科带头人缺失而出现影响力下降乃至萎缩、衰退的这样一个趋势。

记者:问题是,这个趋势早已经出现了。

吴尚民:没错,在冯友兰、金岳霖、贺麟这些学术大家相继去世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进入专业领域并取得卓越成就的一批学科带头人也退出了科研一线,尽管现在我们的青年学者努力地进行学术积累和研究,但是曾经很辉煌的学科因为人才缺失而逐步萎缩,这是一个严峻的现实。我们应该通过管理强院战略,使这些学科重新崛起,这是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我觉得今后推进管理强院或管理强所,应该是精细化的,从研究所实际出发、符合研究所发展规律的,而不应该一刀切。

人才队伍建设的隐忧

记者:刚才谈到了人才缺失问题,这也是整个社科院面临的难题,请您谈谈哲学所人才结构的状况,以及今后的人才队伍建设。

吴尚民:哲学所的人才队伍总体说是基本合理的,每个学科都有一定比例的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和一些青年科研人员,他们承担着国家或者我院的一些重大课题研究,而且在学术界有较大的影响力。特别是我所的五个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中国哲学、东方哲学和伦理学,现在仍然处在全国相关领域的前沿位置。但是应该看到还有一种隐忧,就是再过五年或者更长一点的时间,现在处于学术第一线的学科带头人将陆续退休,我们将面临着青年学者能否接上班的问题。

记者:在这种情况下,就面临着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等问题。

吴尚民:我们这几年一直在探索解决这个问题,采取了不少措施,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同高校和其它科研机构相比,虽然社科院有很多有利条件,包括充裕的时间、宽松的学术环境、良好的学术条件等,但在收入待遇等方面的差距导致的人才流失非常可惜。近年来院里通过管理强院,办了不少得人心合民意的好事,比如规范津补贴,增加了在职人员和离退休老同志的收入;落实经济适用房、“两限房和人才房制度,改善了部分中青年学术骨干和职工的住房问题;积极解决子女入学困难,解除了部分青年同志的后顾之忧等等,得到全院同志的拥护,对于留住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所也采取了一些培养青年学者的有效措施,比如参与院重大课题研究、举办学术论坛、出国参加学术交流等等,使他们中间的佼佼者尽快脱颖而出。

记者:除了上面提到的三个方面,人员的退出机制也很重要。

吴尚民:对于没有潜力、几年不出成果的青年人,要让他们转到适合的工作岗位上去,腾出编制来进那些有用的人才。这样的退出机制虽然已经在制度里规定了,但真正实施起来还有难度。我所正在做这方面的探索,对明显没有发展潜力或长期不专注科研业务的人员实行转岗、限期调离或辞退。

记者:哲学所为实施人才建设工程,下力气构筑人才引进、培养和人员退出机制,并按照院里要求制订了2010-2020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请您介绍一下。

吴尚民:制定2010-2020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是为我所今后10年努力创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研究所提供人才保证。到2020年的10年间,我所将有一批科研学术骨干退出工作岗位,同时按照岗位设置和学科建设,将补充一批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为此,我们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目标和举措,经过10年的努力,争取培养和造就若干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学贯中西的学术大家,扶植一批政治坚定、与党同心同德、具有广泛影响、学术造诣高深的学科带头人,特别是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濒危学科、“绝学”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富有改革创新精神的优秀领导人才和管理人才。

廉洁自律 增强班子公信力

记者:2008年底,王伟光同志到哲学所参加党委民主生活会时提出,哲学所要抓好“十项工程”的工作思路,“领导班子建设”和“基层党支部建设”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请您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吴尚民: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是推进“三大强所战略”的首要前提。近年来,哲学所从三个方面抓好班子建设:加强政治思想建设,提高班子的团结力;加强规章制度建设,提高班子的执行力;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提高班子的组织力,从而为实施“三大强所”战略提供了思想和组织保证。

记者:班子的团结力来自于班子成员共同的政治思想基础,哲学所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呢?

吴尚民:首先,我所用“两个坚定不移”筑牢团结的政治思想基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不移,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具体来说,在党员和青年职工中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狠抓青年科研人员的学风建设,用严格纪律维护团结向上的政治局面。其次,用“两个条例”规范集体领导工作制度和决策机制,在工作中相互支持配合。第三,用廉洁自律保障班子团结,班子成员谦虚谨慎,严格要求自己,在荣誉和利益面前主动谦让,增强班子在全所的公信力。

记者:处室党支部是研究所基层党组织的主体,你们是如何把党建向处室延伸,加强处室党支部建设的?

吴尚民:首先,党委委员和党支部书记经过讨论形成了共识,就是在研究室设立支部,有利于把支部工作融合到科研中去,有利于支部活动与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相结合;而具体到每个支部如何设置,应按照党章规定,宜分则分,宜合则合;关键是选配好支部书记。其次,在充分征求党员意见基础上调整支部设置。其三,调整后的支部进行书记和支委选举。10位处室正副主任担任了支部书记或副书记。实践证明,将支部工作渗透到科研强室、人才强室和管理强室当中,是发挥支部对研究室建设的思想组织保证作用的重要途径。(本报记者 周悦实习记者 杨丽婷)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录入编辑:乾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