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

哲学史  >  通俗读物  >  通俗读物  >  正文

【任俊华】孔子“弋不射宿”的资源节用观

 

  孔子有“乐山乐水”的生态伦理情怀,因而他对山中的鸟、水中的鱼都能持一种节用态度,反对乱捕乱杀。《论语·述而第七》记录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即孔子捕鱼用钓竿而不用网,用带生丝的箭射鸟却不射杀巢宿的鸟。这里揭示了孔子的资源节用观。

  我们知道,孔子生活的时代,野生动植物资源是相当丰富的,老百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捕鱼狩猎是维持基本生活所必需的,因此孔子去河边钓鱼或去山上射鸟正是参加劳动、维持基本生活的表现,不存在今天说的捕杀野生动物问题。

  为什么孔子主张用竹竿钓鱼不用绳网捕鱼,用带生丝的箭射鸟却不射杀巢宿的鸟?这是因为用绳网捕鱼可对鱼儿一网打尽,无论大小;射杀巢宿的鸟也会大大小小一巢打尽。这样一来就破坏了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既会造成资源枯竭,也会阻塞老百姓的靠捕鱼狩猎为生的生存之道,是一种不仁的行径,所以孔子加以反对。当然,这种生态资源节用观也体现了孔子“泛爱众而亲仁”的思想,为了大多数人的生存利益而反对毁灭野生资源的生态伦理思想和对可再生资源保持可持续性发展的社会发展战略思想。

  孔子的节用观是跟儒家“爱人”“惠民”的政治伦理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儒家主张统治者以德治国必须具备的道德观念。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即治理千乘之国,必须严肃对待,诚信无欺,节用资源,爱护众人,用工不违农时。可见,敬事、诚信、节用、爱人都是同一个层次的道德范畴,是对统治者的道德行为规范。孔子还把“君子惠而不费”作为“五美”(五种美德)之首,这表面上是对君子而言,实际上也是对统治者的道德要求。

当然,孔子亦将节用作为仁人君子日常生活的一种美德加以倡导。他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因为饮食太饱势必多消费粮食,居住太舒适势必耗费过多的土地空间和建筑材料,这都是没有做到节用,故为君子所不取。孔子说:“以约失之者鲜矣。”因为节约而犯过错的人是很少的,所以他又说:“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奢侈就显得不恭顺,俭朴就显得简陋;与其不恭顺,宁可简陋。孔子主张节俭,反对奢侈,哪怕别人说自己简陋亦无妨。本来“礼”是儒家很看重的,但孔子提出“礼,与其奢也,宁俭”的主张,认为就一般的礼仪来说,与其奢侈浪费,宁可俭朴一些好。孔子讲节用俭朴不仅仅是在理论上讲,自己也是身体力行的。据《论语·子罕第九》记载,一次孔子想搬到九夷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非常简陋,怎么好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他赞扬自己那位生活简陋却特别好学的弟子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正是对“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的最好注脚。由此可见,孔子主张生活俭朴、节用资源,讲究内在的道德修养、君子人格,不追求外在的生活奢侈、豪华气派。因为他自己出身贫贱,知道民众疾苦,他讲“俭,吾从众”,既然大家都这样俭省,我也应该跟大家一样节俭,这说明孔子的确是一个节俭意识很强的思想家。他的这种节用观无疑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不发达,直接可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减少民众疾苦,维持日常生活,以及对生态资源保护有重要的进步意义。今天,虽然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人们的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但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我们还是要大力提倡生态节用消费观。节约光荣,浪费可耻,这应当成为全社会崇尚的一条生态伦理规范。我们说当今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与人类自身过多地追求高消费,不注意节用,是有直接关系的。想想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的生态消费理念,这岂不也是“乐亦在其中”的事情吗?

(来源: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