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

哲学史  >  通俗读物  >  通俗读物  >  正文

【薛广洲】传承与变革:哲学精髓与精华之辨

 

哲学的精髓,是我们进行哲学传承与变革的依据和条件。哲学的传承与变革最根本的标志体现在其精髓的取舍。而当我们欲对哲学的基本精神进行分析时,一个长期不为人们注意的命题有必要先予以辩驳,这就是哲学思想的精髓和精华之间的关系。在通常的词典中,这两者似乎并没有什么区别和不同,但当我们在哲学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来分析时,就会发觉两者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异,而如果这一差异不被我们重视,就会带来一系列的含混和难度。

看似细微却值得重视的问题

所谓传统文化和哲学的“精髓”,是指那些代表传统文化和哲学基本精神的东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和哲学的一种事实判断,它构成了文化和哲学的最根本特征,是文化和哲学的核心,是一种文化和哲学区别于他种文化和哲学的标志,是该种文化和哲学能够成立的根据。不管历史和社会如何发展、变化,构成一定文化和哲学的精髓的东西是不会改变的,即使这种文化和哲学失去了它的社会现实性。中国传统哲学的精髓,实质上是中华民族以往面对自然、社会进行理论思考时所结晶的基本精神。当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之际,中国传统哲学形成之初,它的基本精神也就确立了。尽管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变化,但作为特定的中国传统哲学则因其固有的精髓而具有永恒的稳定性,如果这种“精髓”被抽取出来,被改变,那必不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真正精髓。

所谓传统文化和哲学的 “精华”,则是指人们对于传统文化和哲学的一种价值判断,一种评价。这种价值判断和评价必须是立足于现实社会的,是就文化和哲学传统的继承问题而确立的。“精华”就其字面意义来说,与“精髓”并无二致。然而,当我们把它放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放在文化和哲学的继承关系中加以考察时,就具有了独特的含义。因为,当说在清理古代文化遗产时,剔除糟粕与汲取精华,是将精华与糟粕相对而言的,无论精华还是糟粕都属于这一文化的基本内容,但却不必是其精髓,或者说,根本就不会是精髓。否则的话,也就不存在传统文化的继承问题了。如果把中国传统哲学的精髓等同于精华,那么不仅无法进行剔除糟粕、汲取精华的工作,而且长期以来一再进行的有关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的继承、转化和中西哲学的比较、融合等工作也都变得毫无意义了。

精髓与精华的不同特征

从文化和哲学的精髓与精华的这种规定出发,我们就可以发现两者的不同特征。这种特征,不仅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精髓与精华区别的意义所在,而且也是进行中西哲学比较,以及发展当代中国哲学的基本前提。这种特征包含以下几方面。

首先,中国传统哲学之精髓与精华,在存在上具有永恒性与历时性之别。精髓与中国传统哲学是直接同一的,是永恒的。中国传统哲学存在一天,其精髓也存在一天,两者共始终。所谓中国传统哲学的“存在”,并不是指它的现实性,而是指它的存在性,或说它的曾经性。因为它毕竟是传统的东西了,所以不具有现实性。当然这不是说它对现实没有影响了,而是指它的产生、存在的精髓,是过去时代的反映。所谓中国传统哲学的精华,是相对于现实社会的需求而言的,这就决定了精华的历时性。由于社会的现实性是变化的,今天的现实性在未来就会变成历史,而从今天所看的历史,也都曾经现实存在过。这样,符合现实需求的中国传统哲学的某些内容,就不会是永恒的了。因而,当我们从现实需求的角度来评判传统哲学时,“精华”实际上也就具有历时性了,它不与中国传统哲学共始终。中国传统哲学的某一命题、概念、要素,是否被认作精华,完全依它在现实社会的作用而定,并不因它今天享有“精华”的礼遇,中国传统哲学就具有现实性了,也不因它今天或将来不再享有“精华”的桂冠,中国传统哲学就不存在了。

其次,中国传统哲学之精髓与精华,在性质上有着稳定性与变动性之别。一种哲学,当它产生之时,其性质就已确定。中国传统哲学也是如此,当给出“中国传统哲学”这个概念时,是因其具有一种基本的精髓,是指它具有不属于别种哲学的性质。一种哲学产生之后,可能会在或长或短的时间里发挥或大或小的社会影响,但它的基本性质、精髓是不变的。在这或长或短的历史过程中,它可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完善、曲解、修正,但当我们用那种特定名词去指称它时,仍是就基本性质而言。因而,中国传统哲学的精髓是不变的、稳定的。而所谓精华,其性质相对于精髓而言则是变动的。在今天具有精华性质的某一要素,从根本上说,不可能是一种传统哲学的精髓所在,甚至有可能在某一时代成为糟粕,精华与非精华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最后,中国传统哲学之精髓与精华,在内涵上存在着绝对性与相对性之别。中国传统哲学的精髓从其本质意义上说,是绝对的。在这一哲学产生之际,其精髓也就确立了,不管这一精髓的被认知始于何时,它之于中国传统哲学本身都是绝对的。不管中国传统哲学在自身的存在和发展的历程中,曾经被给予怎样的评判,其精髓是始终如一的。而从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继承角度看,其精华由于以对现实需求的符合程度来判定,因而就表现出相对性的品格。这一精华是什么,在不同历史阶段是如何实现的,某一要素在何种情势下成为精华,等等,都有赖于社会现实需求的评判。中国传统哲学并不因这些精华的不同而产生对其本身存在的丝毫怀疑。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一种哲学,能否在任何时代都被视为可从中汲取精华的源泉呢?或者说,当一种哲学从根本上说完全不适应时代的需求了,它还会为现实社会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料吗?从人类思想发展史来看,这似乎是不应该怀疑的。不仅因为有古希腊罗马哲学、古印度哲学、中国古代哲学等久远时代的哲学,在今天仍不断给人们提供有益的借鉴,而且因为它们都构成了人类文明发展史的一部分,从而成为人类面对客观世界所作反应的永久性思想成果。但是从人类思想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任何思想都是历史性的,任何哲学都是所在时代精神的精华。所以我们要求每一哲学都具有永恒性,既不可能,也不现实,更无必要,否则哲学不能发展,思想不能进步,人类精神也难以承继。从这一原则出发,只能对以上问题给予否定性的回答。然而,似乎中国传统哲学有它的特殊性,这不仅因为自它产生以来,就从未中断过对社会的影响及自身的发展,而且因为在人类社会结构已发展到一切均以现代化为中心重构之时,它反而重新受到高度重视乃至推崇。这些就促使我们不得不从一个新的角度认真地研究中国传统哲学,以便发现和解释这种独特性的奥秘所在。

中国传统哲学之被重新重视,说明它在今天依然存在着可资汲取精华的思想资料。一种哲学之能够被后世从中获取有益的精华,乃因为其精华的源泉仍然在于精髓所在,或说决定于精髓。中国传统哲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成为人类思想持续发展的起点。这不仅可以从西方文明在面对现代化所带来的众多难题无法解答之时,企图从中国传统哲学寻求答案得到解释,而且可以从最具科学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与中国传统哲学的有机结合中得到说明。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