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

哲学史  >  通俗读物  >  通俗读物  >  正文

【秋林】泥土里的哲学

 

泥土里也有哲学。准确地说,是一些类似于哲学的东西,抑或是最朴素最原始的哲学雏形。

一些自小生长在农村的孩子常年与泥土打交道,因为父母有意无意地言传身教,可能有幸靠近了它,甚至触摸了它,并因此而启蒙。而我到底只是靠近,游离其外,不明就里,只是有过一些粗浅的朦胧的认识。当然也有可能连这一点都谈不上,那时的我头脑简单,一片懵懂,根本未曾意识到它是什么。

在父母的逼迫下,我第一次下到田里插秧,便出尽了洋相。想赌气证明自己无师自通,我一言不发地弯腰插起来,刷刷刷,拼命向前,一口气插了十多米远。抬起头时,只听得一片哈哈大笑,请来帮忙的邻居大叔大婶们全都笑得前仰后合,差点背了气。回头一看,我插的秧全都是东倒西歪的,不成看相,有的还被自己的脚带了出来。而别人插的是那么整齐划一,循规蹈矩。见我一脸的疑惑,父亲走过来解释说:“人是习惯于向前的,但插秧要后退,后退就不至于把那些插好的秧弄坏。”我于是有些恍然大悟。他接着又说:“后退也是一种向前,退到不能退的地方,一垄秧也就插完了。”他一时兴起,还给我背了那首写插秧的诗。我只记得两句了,蕴含哲理的两句,就是“手把秧苗插下田,退步原来却向前。”

每年的初冬时节,我总要跟在大人的屁股后面下到油菜地里去疏苗。看着那些好不容易在寒冷中长大的嫩嫩的菜苗,却要被生生地拔掉,心里便有些格外的不舍和难过。一天,我终于鼓足勇气质问父亲:“为什么呢,为什么呢?”父亲意味深长的回答,让我明白了其中的原由:人们进行露地播种,为了保证足够的出苗率,播种量一般都会大大超过留苗量,造成幼苗拥挤不堪。但幼苗成活后,马上开始新一轮的生长,必须要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和营养面积,要有足够的阳光、空气和水,因此疏苗成为当务之急。

现在想一想,这难道不是哲学中无法回避的数量与质量、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么?

以我的观察,父亲使牛犁地好像有些不同于别人,鞭子动不动就朝牛的身上打去。他的手里也会捏着一个鞭子,但很少用,仅仅是个摆设。只是在牛有点开小差的时候,才会冷不丁地吆喝一下,再不就是朝空中用力地甩一下鞭子,发出清脆的响声。而牛每每见此,便会一如既往地卖力拉犁了。他说,鞭子不过是一种手段,一种方式,尽量少用,用多了,牛就会有一种逆反心理,觉得挨打也不过如此。而我的目的是犁地,督促牛完成犁地的任务。

是的,泥土里也有哲学。这些散发着泥土芬芳的哲学,可能永远无法走进课堂,走进书本。但谁又能否认,那些高深的学院派的哲学最初不是从泥土里开始萌芽的呢。

如此想来,在父亲那样说着的时候,或许那些泥土里的哲学原本或多或少地走进了我的心里。

 

(原载《常德日报》2013.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