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

哲学史  >  通俗读物  >  通俗读物  >  正文

【田野】包拯的人生哲学

 

在戏曲舞台和文学作品中,包拯是一位不畏权贵、执法如山、爱民如子的神话般官员,世称包龙图。虽然这里面有许多虚构的故事和细节,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不给人送礼而又四处“得罪”人的包拯缘何在宋朝的职场上步步高升呢?其中缘由得从包拯的人生哲学说起。

公元999年,包拯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他的父亲包令仪做过礼部侍郎,后辞官回庐州(今安徽合肥)老家养老。包拯并不像戏曲中说的那样,父母早逝,靠哥嫂抚养成人。相反,真实的包拯兄弟三人,两位哥哥早年去世,赡养父母的重任便落到包拯一个人身上。包拯28岁就考中进士。按照宋朝法律,进士可以入仕为官。他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的知县。因为父母亲年纪都大了,包拯辞官不去赴任。得到监和州税的官职,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老人。几年之后,他的父母亲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 过了很长时间,包拯才去接受调遣,担任了天长县知县。百事孝为先,包拯没有入仕就成为名震朝野的大孝子。“孝”这种品德看起来似乎与职场无关,但是,它却为包拯以后入仕赢得了舆论氛围和群众基础。

有真本领是包拯的第二条人生哲学。包拯5岁时就开始熟读史书,研究古代贤人的思想和经典案例。这使包拯入仕后能够对工作游刃有余。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办案程序进行了改革。在此之前,告状者先将状纸递交给衙吏,然后,再由衙吏转呈。而衙吏却借此敲诈勒索,致使冤屈者常因为送不起钱而告状无门。为此,包拯在衙门设置了一面鼓,冤屈者只要击鼓,包拯就升堂问案。这种做法深得民心,迅速被朝廷在全国推广,并代代相传。这就是击鼓升堂的来历。北宋嘉元年(公元1056年)十二月,朝廷任命包拯权知开封府,他于次年三月正式上任,至嘉三年(公元1058年)六月离任,前后只有一年有余。但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包拯把号称难治的开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条。他敢于惩治权贵们的不法行为,坚决抑制开封府吏的骄横之势,并能够及时惩办诬赖刁民。正因为包拯有真本领,才能够侦破诸多复杂案件,赢得了“包青天”的美誉。包拯也先后出任京东、陕西、河北等路转运使,每至一地,都以减轻民间负担、改革弊政、发展生产为己任,提出了“宽民利国”的经济思想。

为领导解忧是包拯的第三条人生哲学。包拯的最大领导当然是宋仁宗。对于宋仁宗,包拯不送礼,不溜须拍马,而是真心实意为宋仁宗排忧解难。公元1050年,包拯升任天章阁待制。他上任第一天,就精选了唐代魏征的三篇奏议,用毛笔工工整整地抄写下来,呈给宋仁宗为座右铭,时刻警惕,以国家大事为重。请求仁宗虚心纳谏,分辨是非,不要搞“先入为主”,偏听偏信,而要爱惜人才,除去苛刻严正刑禁,禁止妖言邪说,不随意大兴土木,如此等等,朝廷多采纳施行。他任监察御史时,对处事不当、行事不法的官僚,都可以进行弹劾。为惩治贪官,自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他向仁宗上疏《乞不用脏吏》,认为清廉是人们的表率,而贪赃则是“民贼”。包拯七次上书弹奏江西转运使王逵,揭露他“心同蛇蝎”,残害百姓,并严厉批评宋廷的任官制度。宋仁宗自幼失去亲生母亲,心中常常思念和遗憾。包拯急领导之所急,费尽周折,终于找到流落宫外多年的李娘娘,让宋仁宗母子团聚。宋仁宗因此感激于心,赏赐包拯半个庐州,包拯推辞不过,只要了庐州城外半条护城河。如今,这条河还叫做包河。

洁身自爱是包拯的第四条人生哲学。“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这是包拯的立志诗。包拯在职期间,特别廉洁自律。他不仅不给领导送礼,而且决不接受别人的贿赂。包拯在任端州知州期间,端州出产一种名贵的砚台,名曰端砚。端砚举世闻名,被确定为朝廷贡品。此前历任知州都向各县征收贡品数倍的端砚,拿到京城打点,为自己升迁铺路。包拯到任后,一块儿也不多收。不仅如此,包拯在离任时,就连案头的端砚也造册上缴。百姓过意不去,偷偷地在包拯的行李里放了一块端砚。包拯在路上发现后,把这块无主的端砚抛入江中。包拯性格严厉正直,对官吏苛刻之风十分厌恶,致力于敦厚宽容之政,虽然疾恶如仇,但却以忠厚宽恕之道推行政务的,不随意附和别人,不装模作样地取悦别人,平时没有私人的书信往来,亲旧故友的消息都断绝了。虽然官位很高,但吃饭穿衣和日常用品都跟做平民时一样。不仅如此,包拯还把拒绝贿赂写入家训,规定凡贪赃枉法的包氏子孙,退休或罢官后不得回庐州老家,死后不得葬入祖坟。这些足以证明包拯洁身自爱的决心。

唯才是举是包拯的第五条人生哲学。包拯在担任开封府的高官时,曾经采取了许多措施,以确保政治和社会的稳定。例如,为了确保有才干的人可以担任国家要职,他主张朝廷官员到70岁必须离职退休。他也进一步提议,朝廷官员和皇亲贵族的子孙,不能自动出任朝廷官员,而必须通过考试。范仲淹变法失败后,其提拔的杨、王鼎、王绰三人与范仲淹一起被贬。包拯虽然站在守旧派一边,但是,包拯认为杨、王鼎、王绰三人不仅有真才实学,而且政绩卓著。他向宋仁宗力举这三人,最终使杨三人官复原职。最有意思的是,这个王鼎与包拯一样,也是一个刚正不阿的人。他恢复提点刑狱的官职后,不仅不感谢包拯,还立即向宋仁宗弹劾包拯办事急躁,不按程序办案。包拯得知后,不仅不怪罪王鼎以怨报德,而且当面向王鼎表示感谢。可见,包拯唯才是举和正视自己缺点的博大胸怀。

有品德、有本领、为领导解忧、洁身自爱和唯才是举,这是包拯职场的五条人生哲学。包公文化、包公精神是几千年封建文化的一个精髓,是可以为现代社会学习和借鉴的。

 

(原载《开封日报》2012.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