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

哲学史  >  通俗读物  >  通俗读物  >  正文

【郑也夫】批判消费主义 反省快乐哲学

 

就《消费和幸福的关系》这个题目,我的总体观点认为,你的快乐、幸福的感受和物质消费、物质资源的占有没有一个直接的关联,不是物质资源占有得越多,你就越快乐、越幸福。

过度消费也是一个G D P黑洞

 我们讲消费,消费能否扩大化?生产力提高了,每个人的收入增加了,吃有没有提升的空间呢?你不要认为现在收入高了,吃的方面就可以改善改善,再改善改善。错了!没有那么大的改善空间!

 下面我们从质和量两方面说这个观点。一个人只能有一副肠胃,它随着你从青年步入中年,你也只能越吃越少。收入固然增加了,但是吃的量上却没有提升的空间。而从质上来看,如果吃的脂肪、蛋白质太多了,也会闹病,所以你只能摄取一定量的脂肪和蛋白质。在年轻时,你可以把它化解、消耗掉,而年纪大了之后,你就消耗不了它们了。所以随着年龄的增加,你吃的质和量都要下降。

继续探讨“质”。作为人类或者一个大的群体,说现在生活质量高了,步入小康,成为富人了,那么在吃的方面有没有质和量的提升空间?没有!我可以这样断言。人类的食物源中,可吃的东西,无论是来源于植物的食物还是来源于动物的食物,这些已经基本上被祖先开发干净了。通过加工、烹调,提升的空间也是有限的。

 还有一点,我们现在说高档食物往往是稀缺的,这好吃吗?稀缺物品能卖高价是真的,但是不见得好吃。有些东西稀缺能卖高价,是因为人们炫耀的心理、要与别人拉开距离的心理、要显示“我有钱”的心理在作祟。这是搞一个区别性,想和别人不一样,显示“我多牛”!这是心理作祟,所以导致多花了很多钱。我们可以把它姑且称之为“冤枉钱”,是你愿意花的,但真的不是它就比一般食物好了很多。可能好了一点点就贵了很多,这都是因为你的心理作祟。就其吃、物质、美食自身的逻辑上来说,根本没有太大的提升空间。

 下面简单概括一下“食”。在整个的消费领域,消费的一部分子部门———“食”与整个消费贯穿着同一个逻辑,这就是过度消费是滑稽的。为什么?

 第一,您就这么一副身体,有这能力过度消费吗?今天有钱就能吃三斤涮羊肉吗?这样做是找病。第二,有提升的空间吗?从量和质上说,根本没有!有很贵的饭馆,那也是愿打愿挨,是财富再分配。

 所以说过度消费是滑稽的!但是过度消费在某方面来说,还是一个很吊诡的事。中国官员和统计学家很愿意看到这一点,认为这拉动了消费,进而可以拉动G D P。这是一个假象!在GD P中有很多黑洞!

 就像一个广为流传的调侃G D P的脏段子那样:两个商人就吃一泡狗屎互相打赌,之后从旁边站出一个经济学家说,刚刚二位一同创造了20万美金的GD P!我们现在的很多GDP就是这样的,说什么拉动消费、增加一些人上岗。这就像有人问对方是否吃饱饭了?对方回答吃饱了。这时他就会劝道,再吃一点就可以增加一些农民兄弟、餐饮业人员上岗!对方就说,如果是这样,我直接把钱给他们不就可以了吗?为什么让我多吃呢?吃出病来怎么办?这时这人又说,你吃出病来更好啊,这时医院就有人上岗了,另外还可以卖减肥药。这不是有病吗?不仅是有病,而且是社会有大病!所以说鼓吹消费是荒诞的!消费就像我们的这一个身体,要适量,这是最明智的。祖先早就告诉我们“中庸”和“过犹不及”,这从吃的方面来说是最重要的事。

住房消费和保障要坚持适用原则

 下面讲“住”。我们的逻辑是一以贯之,还是说过犹不及,不能过度消费。

 讨论到“住”,就谈到了住房。这里涉及到一个实质的问题,而且和大家也很有关系,这就是住大房子有必要吗?人是从动物这里发展过来的。有时候要看我们的“老根”,就要考察灵长类动物或哺乳类动物。说到窝、住房,有没有一个最佳的尺度?有!看看动物,例如狼的窝,有没有说狼王的窝是别的狼窝的10倍?没有这种事,它的窝和其它狼是同样大的。再例如老虎的洞穴也是同样大的。为什么?因为它的窝和它的躯体在关系上有一个最佳尺度。

 用人来举例。例如你有钱了,睡的卧室有100多平方米,你在这里睡觉不感到难受吗?一睁眼看,像睡礼堂一样。可能你有足够的钱,但是也需要最佳尺度。如果卧室变成了礼堂那么大,先不说别人嘲笑你,连你自己也会不自在。

 有没有最佳尺度还包括了社会因素。实际上,“住大房子好”是开发商“忽悠”而成的一种社会风气,这是为了他们赚钱而产生的。但是不幸的是,因为种种综合性的因素,现在这已经蔚然成风。但凡人有钱,就买大房子,而不认真地思考这件事情。

 住房的舒适,一定要结构合理,储藏间、客厅等等布局精当,不需要太大的面积。遗憾的是,开发商不愿意这么做,他希望的是每个人买150平方米以上的房间,甚至更大,而不希望大家买100平方米以下的房子。而我对大家说的一些做法都减少了物质消耗,但是生活质量一点也没有下降,而且很精致。

 说到住房这个问题,还可以向科技含量进军,减少物质消耗。而我们在这方面太粗糙了,商人没有兴趣,还是要营造高消费的氛围,这样就可以轻易把钱赚到。为什么不向科技、高质量进军?因为你们轻易相信了幸福生活和物质资源是直接挂钩的,现在就进入了这样的怪圈,被他们忽悠了。

 下面还是谈住房,我提出一个耸人听闻的观点。我为城市的贫民窟来辩护一下。

 21世纪初叶,我认为每一个城市都应该保有自己的贫民窟。如果要消灭贫民窟,那么贫民就没有地呆了。说到消灭贫民窟,往往听起来很好,可是你如果真正消灭了它,那么贫民去哪里居住?如果在市中心消灭贫民窟,那么贫民就要到城乡接合部去居住。如果再把城乡接合部的贫民窟消灭,那么贫民就要继续向外走,可能走出10公里以外。而他们要在城市讨生活,为城市人提供服务来赢得自己的生活资源,那么他们的交通就变得很不便利了。当然,“消灭贫民窟”现在只是说的漂亮话,但是这个口号实际上已经给贫民造成了很大的不便利。

 针对这个群体的住房保障,城市管理者应该认识到,要在制度建构上保证现在政府搞的福利房不会为其他群体巧取豪夺了。此外,提供给他们的住房应该是什么样的?除了基本配套设施,人均面积4平方米左右,这一点问题也没有!适用就行。而不是好大喜功,把面子工程搞得很豪华。

 决策者远离公共服务系统是大问题

 下面说“行”。

 我是个老资格的反对在大都市里发展私人轿车的一个人,在中国来说是“第一人”,我在1994年就写长文反对在中国发展私人轿车。北京市政府有个“交通顾问委员会”,成员一年一换,只有鄙人永远是那个委员会的委员,别人都换了,但是每届都有我在这里。为什么?就是因为我这个家伙“又臭又硬”。有些话,北京交通管理部门的官员不敢说,就让我说。北京也有汽车制造业,如果他们说了,上级领导不高兴,因为要综合衡量各方的利益,会增加一些所谓的“G D P”,所以不好把话说太硬,就让我替他们说。

 有人对发展轿车的辩护词是这属于支柱产业,可以带动制造业等一系列的产业。但前面已经说过,GDP不是好指标,至于造成的空气污染就不用说了,不言而喻。但为什么轿车会盛行?人们在初始买车时都有炫耀的欲望,认为买车的人很牛!但是这个炫耀的动机越来越不成立,为什么?在10年、20年前买一辆车很牛,而现在即使买好车也不算太牛,如果买了便宜车,不但不牛,可能在同行、同龄人之间也感觉很丢人。当然,你可以不在乎是否丢人,这就像穿鞋,只要自己感觉舒服就好,何必在乎别人的评价?如果这样,你就很傻。也就是说,作为一个驾车人,最初时买车有炫耀的动机,但是现在这个动机相对越来越弱,因为有车的人太多,有好车的人也太多。炫耀是要在稀缺情况下才可以实现的,少数人拥有时可以炫耀,而多数人拥有时就炫耀不成了。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有车了,但是买私家车的风气还没有改变。这是什么原因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许多人认为公交还不够便利。下面我们来讨论这个问题。以北京为例,我认为北京有部分地铁链接换乘做得太差了。我这些年来坐过纽约、东京、台北的地铁,这三个城市的地铁是越向后发展越好。东京地铁比纽约强,台北比东京强,为什么?这是后发优势,后发可以吸取前面的教训,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搞越好。虽然北京第一条地铁修建得很早,但是大部分地铁线路都是后发的,而为什么后发还不如以前?为什么一个世界性的规律到这里就变味了?

我想到了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就是“中国特色”的VIP。大家都知道这个英文词,它的意思是“非常重要的人士”。英国的副首相坐地铁上班,中国的决策人士坐公交吗?对公共决策有决定性影响的那部分人士,可以说是不坐公交、从来不加入公共服务体系的,所以公共服务的质量非常低下,老百姓再怎么骂也没有根本性的改进。

他们不加入公共服务系统,还滋生了很多腐败,浪费了很多钱财。当然,这都不是我今天要说的主题,我要说的是,因为他们没有加入公共服务系统,这个系统就好不了。而这样一来,普通人也不愿意加入,因为公共交通服务质量低,所以普通人也被动地加入买私车的消费群体中了。

炫耀要向非物质化的路径发展

 总结一下我前面所说的,就谈到了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幸福观。

在没有解决温饱时,多占有物质资源就可以提高你快乐和幸福的感受。在没吃饱饭的时候,给你一个馒头、一碗米饭就是快乐和幸福。而且在你饥饿时,这就是最大的快乐和幸福!但是当解决了温饱以后,你的快乐幸福的感觉就不随着物质资源的增加而同步增加。无数的调查证明了这一点。那么,这之后的快乐靠什么获得?要靠别的路径,而不是靠多赚钱和烧钱。

 第二个观点,炫耀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种倾向。北京话叫做“显摆”。人人都有炫耀的动机,动物界也有炫耀,数只雄孔雀竞相向雌孔雀展示尾巴,炫耀自己多么美丽和健壮,这是因为展示之后可以获得更多的性资源。但是在人类这里有一个前所未有的鸿沟,这就是温饱线。在温饱线之后,炫耀时就要换道具,是越来越非物质化的炫耀,要靠你的本领技能。例如歌唱得好、牌打得好、诗写得好、球打得好等等,要靠这种东西来炫耀了。

 王石登了一次珠峰,兼有物质和非物质的炫耀。登一次珠峰物质成本很高,但是总比买栋豪宅好,这两种一比较,前者就是非物质化的炫耀。所以炫耀要向这个路径发展。

 第三个观点,什么是幸福?很多鼓吹者们说,大家重点应该关注的是你的幸福感觉怎么样?而不是挣了多少钱。这话有一定道理,但是后来他们又说偏、说过了。他们说人活着不是为了挣钱,这是正确的。而人活着是为了幸福,这不对。人活着不是为了幸福,幸福和快乐是什么?是副产品。例如一个母亲很辛苦地养育自己的儿子,但是看着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在进步,她虽然很辛苦,但是感觉非常幸福。她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而是为了通过自己艰苦的努力,包括去挣钱、劳动、养育他,目标是让儿子长大成人,很健康,身心发展很好。这是她的目标,在这个过程当中,她获得了幸福。也就是说,幸福是副产品。一个母亲只有很辛苦地去养育自己的孩子,在这个过程当中才能获得最大的幸福。而不是一个母亲总是说我追求幸福,才能获得幸福。那么道路就走错了。

 你问王石走了一趟珠峰,他是否非常鲜明地说我去找幸福了?不是,他要找的是“我非常牛”,你们这么大年纪时爬得了吗?爬不了!他是否有幸福感?有。但是那也只是一个“副产品”。他具体的微观目标是登珠峰,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很辛苦,需要迎接挑战,但是日后他获得了很大的一种满足感。

我奉劝大家,一定不要说我追求幸福,这是追求不到的。而是要找到自己有兴趣做的事情,而且有一定的意义,找到那样的追求,然后不屈不挠地去做,幸福就会不期而至了。幸福不是挂在嘴上的东西,不是你直接追求的目标。所以我认为他们的说法是错误的,讲歪了。

  (本文为嘉宾2012122日演讲稿,有删节。)

(来源:《南方都市报》2012.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