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

哲学史  >  通俗读物  >  通俗读物  >  正文

【杨海燕】克里克——探索者的旅途

200472820世纪著名的英国科学家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在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去世。在此之前,他已经和结肠癌抗争了良久。如今人生的大幕已落,只留得我们回味二三片段。

急不可耐的“问题少年”

191668,克里克出生于英格兰中部城市北安普敦(Northampton)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商人,母亲是教师,都没有自然科学方面的训练和爱好。但是克里克却有着追问自然的天性,父母买了儿童百科全书来应对他那些没完没了的问题。克里克回忆说,他完全被吸引住了,也正是在那段时间里他立志要成为一名科学家。自然之谜如此令人神往,亲手揭开这些谜底的愿望如此强烈,以至于克里克有些急不可耐了。他向妈妈表达了自己的担心:等到他终于长大成人的时候,所有的谜底也都已经被揭开了,那该怎么办呢?他得到的安慰是:别担心!仍旧会有很多未解之谜等着你的。是啊,自然之谜永无止境,不过那时的小克里克并不知道,在未来的某处会有一个多么大的谜在等待他去揭晓。

“我们发现了生命的秘密”

克里克在伦敦的Mill Hill School受到了系统的物理、化学和数学方面的教育,之后在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1826年由爱丁堡大学的校友创立于伦敦)攻读物理学,并且于1937年获得了学士学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轨迹,一枚德国炸弹炸毁了克里克在大学学院的实验室,他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努力也被迫中断了。当二战结束时,克里克发现他需要重新为自己的事业选定方向了——单纯的物理学已经不那么激动人心。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Erwin Schrödinger)的《生命是什么》适时地照亮了克里克的视界,让他看到了生命领域中极具诱惑力的谜题——遗传现象的本质。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传达了一个信念:这个谜题是可以通过物理和化学的方法来精确求解的。

1949年,克里克进入剑桥大学著名的卡文迪许物理学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尽管美国生物学家艾弗里(O. T. Avery)的实验已经表明DNA就是引起细菌转化现象的遗传物质,当时科学界仍旧普遍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现象的物质基础。卡文迪许实验室的科学家们正在集中精力用X射线晶体学的方法来研究血红蛋白的分子结构,但是克里克却敏锐地将目光聚焦在了DNA之上。195110月,年仅23岁的美国遗传学博士沃森(James D. Watson)来到了卡文迪许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他生机勃勃,同时怀抱着一个近乎偏执的信念:遗传物质是由DNA而不是蛋白质组成的。由于两人共同的旨趣、相互吸引的个性,以及互补的知识背景,克里克和沃森很快就开始携手合作,致力于DNA分子结构的研究。这之后的故事已经世人皆知了——19534月他们在《自然》杂志上公布了著名的 DNA双螺旋学说。克里克形容说这个发现是一个不断克服无知的过程,他们必须不断自学相关的知识,当然众多科学家在关键时刻提供了至为关键的信息,比如说数学家格里菲斯(J. Griffith)、化学家查伽夫(E. Chargaff)、生物物理学家威尔金斯(M. H. F. Wilkins)和弗兰克林(R. E. Franklin)等等。

克里克和沃森发现的不仅仅是DNA的物理化学结构,更加关键的是,他们同时发现了DNA分子的自我复制机制。由此,遗传学进入了分子水平,独立的分子生物学也得以创立。DNA双螺旋结构被誉为20世纪生物学最伟大的发现,克里克也与沃森、威尔金斯一起分享了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532月,克里克曾在一个名为“老鹰”的酒吧里激动地宣称:“我们发现了生命的秘密”。这句略显狂妄的话也许只属于年轻时代,因为克里克很快就发现了:生命还有多少谜题,自己的探索之路还有多么漫长。

难解之谜

在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克里克继续进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内容涉及遗传密码的破译以及蛋白质的合成等等。在涉足这一领域近30年之后,克里克又经历了一次事业的转向,这次吸引他的是大脑之谜。

1977年,克里克正式进入了位于美国加州La Jolla的索尔克研究所(Salk Institute)工作。如下问题困扰着年过六旬的克里克:大脑如何运作?意识的本质是什么?梦到底是怎么回事?他的研究是理论性的而不是实验性的,并且试图找出不同的研究体系和方法(如分子生物学、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心理学、哲学)之间可能的结合点。克里克承认遇到了真正的难题,不过他对自己激励了众多年轻人进入这一研究领域而感到欣慰。

克里克认为一个人很难事先说好下一步要做什么,但是从他88年的生涯中,我们可以看出,不管他选择做什么,都必定是行走在探索未解之谜的路途上。

相关链接:

教育背景:
1937年获大学学院物理学学士学位
1954年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主要荣誉:
1959年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960年获Lasker Foundation Award
1962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主要著作:
《分子和人》(Of Molecules and Men1967
《生命自身:它的起源和本质》(Life Itself: Its Origin and Nature1981
《狂热的追求——科学发现之我见》(What Mad Pursuit: A Personal View of Scientific Discovery1990;中译本由吕向东、唐孝威合译,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年)
《惊人的假说——对精神的科学探索》(The Astonishing Hypothesis: The Scientific Search For The Soul1995

(原载《书评周刊》20048月,录入编辑:乾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