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

哲学史  >  通俗读物  >  通俗读物  >  正文

【孙士杰】草根生活随想(外二篇)

有人发现,特困户有两种:一种是因缺钱而特困,一种是因缺觉而“特困”。

有人自诩为“数钱数到手发酸,睡觉睡到自然醒”,即所谓不缺钱又不缺觉的“富贵闲人”。

比起前几种人,我属“另类”——钱虽不多,衣食无虞;退休多年,睡懒觉没人管,却依旧是“黎明即起,洒扫庭除”,饮食起居恒守规律。不羡高官,不想厚禄,只喜欢过普通人的生活,朴素的草根生活。简单而自在,犹似闲云野鹤,感觉很好。

“放下”的意义

老和尚与小和尚在河边散步,见一年轻女子要过河,水深,不敢过。老和尚不假思索,便把她背到河对岸。待他涉水返回,只见弟子眉头紧锁,疑云满面,就问是为什么。

小和尚说:“佛家也讲男女大防,您怎么能背她过河呢?”老和尚说:“佛家讲男女大防,更讲慈悲为怀。我背她过河只是为了帮助她,根本没想防什么不防什么。我已经把她放下,你心里还放不下,这就是你日后要努力修习的功课。”

秉持“慈悲为怀”的佛旨,一切皆可“放下”。不仅背女子过河了无杂念,甚至可以坐怀不乱。修炼果能至此,端的是一种境界。

其实,较之老和尚所为,“放下”的社会意义还要深广许多。譬如:放下权位,放下名利,放下世俗生活的种种羁绊,人才会成为精神上较少束缚、较多自由的人。

苦难也会变成财富

“没有过不去的事情,只有过不去的心情。”台湾一位随笔作家如是说。他的话,反映了生活的真实,给人以哲理的启迪。

人生在世,会遇到好事情,也会遇到坏事情。无论好事情或坏事情,都会成为“过去”;心情能否随之“过去”,那就难说。尤其是在遭逢苦难的时候,当事者往往忧伤郁结,挥之不去。这里也有一个“放下”的问题。

朋友王叁元家里着了火,柳宗元写了《贺进士王叁元失火书》。闻失火而贺,是奇事,但作者条分缕析,就得失展开讨论,的确道出了一番独到的见解,不禁令人破涕为笑。这篇惊世骇俗的名作,被收入传世经典《古文观止》之中。

在近日召开的电影《唐山大地震》的座谈会上,一位来自唐山的中年男子说:“地震中我失去双亲,心灵的创伤可以想见。后来我想,作为地震中幸存的孤儿,自己一定要好好活下去,才是对生身父母最好的回报。”这是从死的悲戚中体味到生的可贵,思想得以升华,好像凤凰涅槃那样浴火重生。

超越得失,超越生死,是对待苦难的积极态度,是人生臻于成熟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苦难经历也会变成精神财富。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录入编辑:乾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