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

哲学史  >  新兴领域  >  新兴领域  >  正文

【陈国明】跨文化传播:从术语到学科

作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跨文化传播学于1950年代开始冒出绿芽。顾名思义,“跨文化传播”这个术语,是在“传播”概念基础上添加了作为其发生脉络或情境的“文化”,“跨”则意谓传播至少在两者之间发生。

早期受益于人类学家的开拓

由于“文化”早就是人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与术语,跨文化传播学的生成无疑受到人类学的重大影响。

人类学家早就开始记载游客、商人或传教士在不同文化下与当地居民沟通所碰到的诸多问题。例如,卡列欧·奥伯格在系统地考察了跨文化互动之后,于1951年提出了“文化震荡”。这一概念的提出,可以视为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先声。在同一时期,另一人类学者爱德华·霍尔更加系统地研究了不同文化背景人们之间沟通的各种现象。例如,他在1950年,即比奥伯格的“文化震荡”早一年提出了与跨文化传播关系紧密的“跨文化紧张”与“跨文化问题”等术语。之后半个世纪,霍尔一直是跨文化传播学科蓬勃发展的主要贡献者,尤其是他在1959年出版的《无声的语言》一书中,首次使用了“跨文化传播”这个术语。因此,将其称为跨文化传播学之父,可谓名副其实。

除了奥伯格和霍尔两位学者外,尤金·伯迪克和威廉·莱德勒在1958年合作出版了《丑陋的美国人》一书,不少学者认为,该书对跨文化传播学的奠基与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该书详细描述了美国与苏联援助缅甸时,由于各方文化上的差异,跨文化沟通表现出了复杂与多样性。

出版物力促学科成熟

随着传播学在1960年代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后,传播学者慢慢衔接与延续了跨文化传播学的香火。例如,奥利弗在1962年从修辞的角度分析比较东西文化的异同,给跨文化传播比较研究树立了典型。另外,史密斯在1966年所编的一本传播学论文集,首次开辟了跨文化传播的部分。虽然该部分只包括了四篇跨文化传播方面的论文,但此书的出版,意味着跨文化传播学的系统性研究已经开始在传播学领域出现并渐渐受到认可。

“跨文化传播”这个术语,落实到高等教育的正式编制,则是由美国匹兹堡大学在1966年率先开设了跨文化传播的课程。心理学与传播学结合的《跨文化关系国际期刊》在1977年正式发行,不同的传播学专业期刊也陆续出现了跨文化传播研究的论文。之后逐渐出现的专业期刊,有国际跨文化研究学会的《跨文化传播研究》、世界传播学会的《跨文化传播研究杂志》、太平洋与亚洲传播学会的《人际交往》。由美国国家传播学会的国际与跨文化传播组于2008年开始发行的《国际与跨文化传播期刊》,则代表了一个在结构、运作与内涵方面基于传播学的专业期刊。

滋养“跨文化传播”这个概念与术语,以及推动跨文化传播学茁壮发展贡献最大的应该是1977年开始发行的《国际与跨文化传播年刊》。其在跨文化传播理论、方法与各种重要的专题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所发表的论文对相关研究与教育具有决定性的指标作用。以历史文化语义学的方法来探究“跨文化传播”这个术语与学科的生成和发展,该年刊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研究素材。

在书籍出版方面,1972年由萨默瓦和波特合编的《跨文化传播读本》对跨文化传播学的发展也立下了汗马功劳。其后这本读本每隔两三年就发行新版,收入较新论文,至今已发行到第12版。通过这个读本,可以从比较通俗的角度,充分理解“跨文化传播”这个概念及其内涵。在跨文化传播学教科书方面,较早的有哈姆斯在1973年出版的《跨文化传播》。但真正产生引领性影响的是康顿和尤斯于1975年出版的《跨文化传播简介》一书。在此书里,作者从语言学、人类学与传播学三个角度来分析“跨文化传播”这个术语与学科的内涵,以及与这个术语相关的其他可以归属于跨文化传播学的概念。此书有关“文化价值”与“语言和非语言讯息”在跨文化传播过程所产生之影响的分析可算精辟,开启了此后相关领域的研究。1980年代之后教科书的发行如雨后春笋,迄今已有不少版本,从综合或一个特殊角度来介绍跨文化传播学。

研究方法与范式多元发展

1980年代之后,跨文化传播学的发展,已几乎由传播学自己训练出来的跨文化传播科班学者主导。教学、研究与出版在质和量上都有了快速成长。这个时期,由于主要学者都是传播学出身,因此在理论与研究方法上大致承袭了既有传播理论与实证研究方法。但是1990年之后,因受到全球化潮流的影响,和传播学本身或其他学科的发展一样,跨文化传播学表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除了实证主义所代表的发现范式之外,解释范式与批判范式所夹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也排山倒海而来,形成三足鼎力、互不相让的局面。

跨文化传播学的研究方法,虽然与其他学科一样包含了定性与定量研究,在思想与方法上也涵盖了发现、解释与批判等不同范式,却具有一个从人类学传统传承过来,而与大部分其他学科有别的地方。因“文化”这个概念,引起“主位”与“客位”理论基础与方法运用的论争。

发现范式以理性思考与逻辑推理为手段,经由科学方法的研究,寻找普遍性的规则。解释范式与批判范式属定性的方法,解释范式应用在研究上,目的在于了解意义制造的过程,因此在解释的时候,特别注重原创性与价值观,而且试图从互动者的角度来描述。批判范式主要是在于经由凸显被压迫者与历史和文化的背景,挖掘事件的隐藏结构与带动社会的变迁。

“主位”与“客位”的传统论争,加上各种不同研究方法和思想范式的多样与多元动态互动,看起来好像是跨文化传播学科发展的负担,其实,正是因为理论与方法的庞杂与歧异,显示出了跨文化传播学的包容性,使其发展蓬勃迅速。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录入编辑:乾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