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

哲学史  >  分支学科  >  逻辑学  >  正文

【王建芳】两种不同的悖论观---情境语义学解悖方案与次协调逻辑解悖方案比较研究1

20世纪后期,西方悖论研究的历史舞台上呈现出语境敏感方案、次协调逻辑方案、语境迟钝方案三足鼎立的恢宏气势。在上述三大方案方向的研究中,情境语义学解悖方案(巴威斯等于1987年提出),作为语境敏感方案方向研究的典型代表,被看作悖论研究的重要典范:“直到巴威斯将情境理论的技巧运用到说谎者悖论上,这个问题才算是真正得到解决。” [1]而次协调逻辑对悖论问题的认识也颇具特色,“在最近这些年,在为语义悖论和集合论悖论提供一个充分的逻辑的解释的斗争中,dialetheism(次协调逻辑方向研究的典型代表,笔者注)由一个易被击败的对手变成了一个主要的竞争对手”。[2]本文试图对这两种解悖方案作一比较研究,本文所谈悖论主要限定在说谎者悖论(包括强化的说谎者悖论)

一、对悖论中所包含的矛盾认识不同

()次协调逻辑方案:悖论中所包含的矛盾是有意义的矛盾(真矛盾)

1.真矛盾理论的提出。

次协调逻辑学者一改两千多年来学界对矛盾律的主流认识,指出“矛盾律只是个空中楼阁,它缺乏理性的依据。仅仅根据历史而坚持它,是教条主义的一种表现”。“事实上,(一些)矛盾完全可以为真。”[3]次协调逻辑学者对经典逻辑规律——矛盾律的重新认识,使得他们对矛盾问题产生了不同的见解。

次协调逻辑学派认为矛盾应该被区分为两种类型:为经典逻辑所不容的矛盾和为一切逻辑所不容的矛盾。为一切逻辑所不容的矛盾是无意义的(non-trivial),是爆炸性的,从它可以衍推出任何命题而使得一系统中的任一命题都可成为定理,故必须排除;仅为经典逻辑所不容的矛盾,是“有意义的矛盾”(trivial),这种矛盾是非爆炸性的,它在次协调逻辑系统内可以合法地存在,并且不会扩散。用次协调逻辑的眼光看,说谎者悖论中所包含的矛盾就属于“有意义的矛盾”。

普利斯特1979年在《悖论逻辑》一文中,进一步把悖论中所包含的矛盾界定为“真矛盾”。在他看来,语句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单真语句(真而非假)、单假语句(假而非真)、悖论性语句(既真又假),其中,悖论性语句又可称为“真矛盾”语句。1981年普利斯特和娄特雷(Richard Routley)用“dialetheia(a two(-way) truth)指称“真矛盾”:一个“dialetheia”就是一个真矛盾,即陈述A和它的否定(negation)¬A都是真的。相应地,“dialeth(e)ism”被用来指称“存在真矛盾”这样的观点。自指悖论、芝诺的“飞矢不动”悖论、特定的法律情境中的冲突以及模糊谓词的“亦此亦彼”等都属“dialetheia”的重要例证,其中说谎者悖论更是一个典型例证。

普利斯特1998年在美国《哲学杂志》上发表的“What is so bad about contradictions”一文中,进一步丰富了“真矛盾”理论。他指出,人们之所以视矛盾为洪水猛兽,主要出于以下几种考虑:矛盾衍推一切;矛盾不能为真;矛盾不能被合理地相信;如果矛盾被接受的话,将没有人能合理地受到批评;如果矛盾被接受的话,人们将不能否定任何东西。普利斯特深人地论证了上述五种观点的不合理之处,指出(一些)矛盾完全可以为真。2004年普利斯特和JC BeallBradley Armour-Garb编辑出版的The Law of Non-ContradictionNew Philosophical Essays,再版了普利斯特的“What is so bad about contradictions”,此外还编辑了22篇颇有分量的论文,再次讨论了“真矛盾”问题。

2.对真矛盾理论的分析。真矛盾与逻辑矛盾、辩证矛盾有何关系?稍加分析不难看出,真矛盾不同于逻辑矛盾,因为通常意义上的逻辑矛盾必须予以排除、加以修正,而真矛盾属于有意义的矛盾,可被人们所接受和容纳。其次,真矛盾也不同于辩证矛盾。在对真矛盾的解释过程中,普利斯特等有把真矛盾看作辩证矛盾的倾向,如在谈到哲学史上的dialetheism时,他们不仅提到了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著名论题“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提到了黑格尔、马克思和恩格斯,而且认为dialetheism在东方哲学中比西方哲学中更常见,中国道家学说和“禅”等都是dialetheism的历史例证;从普利斯特等创造的新名词dialetheismdialetheia来看,它们与dialectic具有相同的词根。但是,从根本上讲,真矛盾不能被划为辩证矛盾。首先,二者的性质不同。辩证矛盾概括的是事物内部对立面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事物内部对立的两方面既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又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的关系;而一个“真矛盾”,即陈述A和它的否定¬ A都是真的,却无法彰显对立两方面的排斥斗争、依存转化关系。其次,二者的范围不同。辩证矛盾普遍地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次协调逻辑却将“真矛盾”当作一种异常的然而不得不承认的局部事实。再次,承认辩证矛盾并不意味着对矛盾律的失效:“现实的客观的辩证法应当在合乎逻辑的,即在不破坏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的各种概念中来表达。”[4]也就是说,只有在遵守矛盾律的前提下,才能正确地认识辩证矛盾;而真矛盾理论的出现恰恰是对矛盾律的挑战和否定。

()情境语义学方案:悖论中所包含的矛盾是特殊的逻辑矛盾

情境语义学解悖方案,顾名思义,是通过对“情境”中的自然语言语句语义的考量来实现悖论的消解的。在该方案中,情境是使语句所表达命题及其真值变动的重要参数,强化的说谎句也不例外。随着相关情境的变动,强化的说谎句所表达命题及其真值表现出有规律性的变动,但并不会构成矛盾,产生悖论。

情境语义学方案没有直接谈及悖论中所包含的矛盾问题,但其对强化的说谎者悖论的消解,表明悖论中所包含的矛盾不是辩证矛盾,也不是普通的逻辑矛盾。由于思维领域的辩证矛盾是对观现实的真实反映,因此,研究辩证矛盾的目的不在于消解其中的一方,也根本就用不着消解;而情境语义学方案解悖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引入情境,消解矛盾,排除悖论。其次,悖论中所包含的矛盾不同于普通的逻辑矛盾。在经典逻辑的视野中,具有逻辑矛盾关系的命题必有一假;而悖论中所包含的矛盾却不具有这样的特性:人们根本无法断定p或非p何者为“假”,因为导致悖论的矛盾双方是被“同等有力地证明”为真的。这意味着通过肯定一个而否定另一个排除矛盾的方法,在经典逻辑的视野中行不通也不可能。除非我们改变某些条件或某些观念,悖论的消解才成为可能。情境语义学方案正是突破了经典逻辑的视野,实现了对悖沦的消解。由此,笔者断言,情境语义学解悖方案视域中的矛盾只能是特殊的逻辑矛盾。其特殊性表现在:它产生于经典逻辑的视野,具有和普通的逻辑矛盾相同的表现形式,但却要借助对命题的动态考察才能被消解和排除。

二、解悖思路不同

()次协调逻辑方案:接受矛盾,容纳悖论

在次协调逻辑学派看来,最近几十年,尽管人们为解决悖论问题所花费的精力比逻辑史上任何时候都多,但几乎所有已知的对悖论的“解决”都没有成功。因此,要解决悖论问题似乎必须彻底改变思维方式,接受矛盾、容纳悖论。普利斯特明确指出,“只有把悖论中所包含的矛盾看作真矛盾并接受悖论(而不是试图找出悖论性论证中所包含的错误),才会在悖论研究方面有所进展,才能解决许多有趣的技术和哲学问题”。[5]

次协调逻辑学派认为,悖论是带有矛盾结论的可靠论证。要否定结论的真,就必须否定每一个悖论性论证的可靠性。但仅做到这一点还不够,还必须说明:(1)该论证在何处失败,并接受由此而来的所有结论;(2)不正确性产生的根源,并且要以不回避问题且一致的方式解释其错在何处;(3)还要解释为什么一个不正确的原则在最初却被认为是合理的。然而,从已有的消解方案来看,没有一种方案能够满足这几方面的要求:“没有人能够很轻松地指出悖论中包含着什么错误”,能使我们在这种错误出现时“从可接受的沦证和定义中排除这种错误”。因此,“最终人们将可能看到,试图解决悖论的方案开始消失——因为这种方案虽然听起来合理,但却永远不能真正解决悖论问题”。[5]

()情境语义学方案:借助情境,消解悖论

与次协调逻辑方案的解悖思路具有质的不同,情境语义学方案试图借助“情境”概念,通过对语句所表达命题及其真值的动态刻画实现强化的说谎者悖论的消解。巴威斯等认为,语句所表达的命题及其真值始终与情境相关,强化的说谎句在相关情境s中所表达的命题不是p而应为fs。巴威斯等由此出发,进一步证明了如下结论:(1)强化的说谎句在s中所表达命题fs(u)假;(2)fs为假的相关实际情境必不是s[6]综合(1)(2)可以看出,若设fs为真的相关实际情境是s,则fs为假的相关实际情境必不是s(设为s1)。既然fs为真和为假分属于不同的情境ss1,当然也就不会构成矛盾,悖论被自然消解。进一步,fs在关于世界的整体模型U中可以为假,也可以为真,但同样不会构成矛盾,产生悖论。这就好比一个人在美国说“‘现在是下午六点’真”,而另一个人在中国说“‘现在是下午六点’假”,两者表面矛盾但实质并不矛盾,因为它们属于“不同情境中”的“真”和“假”。关于情境语义学的解悖思路,笔者已撰文详细讨论,这里不再赘述。[7]

三、对悖论产生的根源问题认识不同

()次协调逻辑方案:不加讨论

从历史的角度看,对于悖论的消解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指出相关的前提假定有问题;二是表明推理过程不正确;三是认为前提假定和推理过程都没有问题,“解悖”的关键是要改变观念,接受矛盾,这样悖论自然也就“不解而解”。次协调逻辑学派以接受矛盾、容纳悖论的方式来处理悖论,表明采纳的正是第三条道路。他们认为悖论中所包含的矛盾是真矛盾,由此深究悖论产生的原因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正是这条解悖道路的选择,使得次协调逻辑学派对于悖论产生的根源问题,一般不作更深入的讨论。他们反复强调的是,不能再像毕达哥拉斯学派面对Ö2那样硬把脑袋往墙上撞了,而应该像后来接受Ö2那样把悖论当作严酷的事实来接受。

()情境语义学方案:悖论产生的根源在于对相关情境的忽略

情境语义学方案在解悖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了悖论产生的根源:悖论产生的原因不在于命题的自我指涉,也不在于其中所包括的否定因素,而在于对相关情境的忽略。只要考虑到“情境”因素在决定语句所表达的命题、决定命题的真值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原先被称为悖论的论说便不再能构成悖论。德福林明确指出,“一旦弄清语句出现的脉络之后,说谎者悖论便不再是悖论,就如同美国人认为六月是夏天,澳洲人却认为六月是冬天,但两者之间并没有真正的冲突一样”。[1]

情境语义学派把悖论产生的原因归结为对相关情境的忽略,为语义悖论的研究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受到许多学者赞同。但在笔者看来,这样的认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悖论产生的根源,但还是不够彻底的。忽略情境的原因是什么?进一步的追问促使我们会对说谎者悖论产生的原因作更深入的探讨。

悖论产生的前提性假定包括:(1)T公式:一个陈述句足真的,当且仅当,其所言是事实。如语句“雪是白的”是真的,当且仅当,雪是白的;(2)任一陈述句“s”所言内容是s。也就是说,“s”与s内容相同;(3)说谎句是一个合法的陈述句;(4)一个陈述句或真或假;(5)通常的命名惯例成立以使“本语句不是真的”中的“本语句”指涉整个句子:“本语句不是真的”。从情境语义学对说谎者悖论的消解看,它并没有直接对这五个前提性假定中的任何一个表示否定。但细致的考量使我们认识到,该方案实际上已蕴涵着这样的思想:说谎者悖论的产生与前提性假定(4)密切相关。

分析说谎者悖论的推导过程,不难看出,说谎者悖论由以建立的整个推演过程都对命题的语义及真值作了静止的、僵化的、绝对的理解。这种理解必然会导致对情境的忽略,进而预设语义以及命题真假的无条件性,造成对说谎者命题的真假同时予以肯定,产生悖论。从这个意义上讲,把前提性假定(4)——一个陈述句或真或假中的“真”或“假”绝对化,作静止的僵化的理解,或者说预设真或假的无条件性是导致说谎者悖论产生的根源。由此出发,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从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出发,经过合乎逻辑的推理,却推得了一个矛盾,产生了悖论?原因就在于导致悖论的推理所相对的背景知识虽然是公认正确的,但相关背景知识的确立却有一定的条件。如果不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相关背景知识起作用的条件,主观地夸大某一背景知识的适用范围,或者说,错误地预设相关背景知识成立的无条件性,就会导致悖论的产生。说谎者悖论产生的根源就在于错误地预设了“一个陈述句所表达的命题或

真或假”这一背景知识(前提性假定)成立的无条件性。事实上,自然语言中任一陈述句所表达命题的真假都要相对一定的条件——情境。当相关情境发生变化时,语句所表达命题的真值必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而此时,如果对“真”或“假”仍然作静止的僵化的理解,预设真或假的无条件性就会忽略情境,导致说谎者悖论的产生。

四、解悖结果不同

()次协调逻辑方案

普剩斯特于1979年建立的悖沦逻辑系统LP,是直接运用次协调逻辑来解决悖论的逻辑系统,然而这一系统未能很好地解决悖论问题。西蒙斯(Keith Simmons)指出,在普利斯特看来,“A是真的”和“A是假的”真值条件可以被描述为:

AA是真的AA是假的

T T TF

P P P P

F F F T

这样,设L为一个说谎者命题,即,L:本命题不是真的。据普利斯特对语句的分类,L是悖论性的,它既真又假;再根据上面的真值表,可以推出:L是真的«L,并且,L是假的«L,因此,“L既是真的又是假的”等值于L。因为“L既是真的又是假的”是悖论性的,所以,“L是悖论性的”是悖论性的。这就是说,“L是悖论性的”这个断定自身也是悖论性的,故:“L是悖论性的”既是真的,又是假的。

再根据上述真值表,如果“L是悖论性的”是真的,那么L是悖论性的;如果“L是悖论性的”是假的,那么L就不是悖论性的。西蒙斯由此断言,既然根据普利斯特,我们所得出的结论是:L既是悖论性的,又不是悖论性的,他又为何只断定L是悖论性的呢?这显然是不合理的。西蒙斯的最终结论是:“普利斯特所付的代价对我来说太高了:我们不愿我们关于真理论的语言被悖论和不协调性所感染。”[8]

()情境语义学方案

RZH解悖标准是对罗素、策梅罗、哈克所提出的解悖要求的概括和总结,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逻辑矛盾必须消失、解悖范围的要求和非特设性。隋境语义学解悖方案完全满足RZH解悖标准,关于这一点,笔者已经专门撰文论述。[7]

巴威斯等在解悖之初曾明确指出,“一种悖论的适当分析,必须找出由悖论所暴露的问题的根源,才能使我们通过改进其所涉及的那些概念,使之归于融贯。但这样做必须使得正常情况下的事情仍能照常进行”。[6]从情境语义学对强化的说谎者悖论的消解看,它的确实现了这一目标,其对强化的说谎句在其各自相关的实际情境中所表达命题之真假并不构成矛盾的证明,坚持了矛盾律的普遍有效性,不仅能使我们从说谎者这个千古难题中解脱出来,而且“解放得非常自然”。近年来情境理论还被用于消解其他新型悖论,如孔斯在1992年出版的《信念悖论与策略理性》一书中,就成功运用情境理论来消解一种新型的逻辑悖论——合理行为悖论(Doxic Paradox)[10]

【注释】
[1]德福林.笛卡儿,拜拜[M].李国伟,饶伟立,译.台北:天下远见出版社,2000:330
[2] Cook RA Review on The Law of Non-ContradictionNew Philosophical Essays(Graham PriestJC BeallBradleyArmour-Garb2004)[J]http://ndpr.nd.edureview.cfm?id=3941,2005
[3] PRIEST GWhat is so bad about contradictions[J]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199895410
[4] AM.莫斯杰巴宁柯.宏观世界、巨大世界和微观世界的空间和时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144
[5]PRIEST GROUTLEY RNORMAN JParaconsistent Logican Essays On the Inconsistent[M]Philosophia VerlagGmbhMonchen1989
[6] BARWlSE J.ETCHEMENDY JThe Liaran Essay on Truth and Circularity[M]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7] 王建芳,赵卯生.语义悖论研究的新思路[J].哲学研究,2005(9)122-125
[8] SIMMONS KUniveFsality and the liaran Essay on Truth and the Diagonal Argument[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82
[9] 张建军.逻辑悖论研究引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28-33
[10] KOONS R CParadoxes of Beliefand Strategic Rationality[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136·

 

 

(原载《安徽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