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

哲学史  >  外国哲学  >  20世纪西方哲学  >  正文

【谢立平 彭运石】论新康德主义的心理学方法论蕴含

       新康德主义是19世纪中后期在德国兴起的一股哲学思潮。它继承了德国哲学深厚的人文精神,在黑格尔哲学无力支撑之际,在人们由对理性主义的迷信转向对它的信念破灭之际,明确提出了“回到康德那里去”的口号,试图复兴和重新解释康德的有关理论,以达到改变德国哲学分崩离析局面的目的。它作为一种广大的哲学思潮,具有一些共同的理论观点:充分肯定了康德的“哥白尼革命”,即不是我们的概念去适应事物,而是事物适应我们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新康德主义继承并改造了康德的先验论,并提出了他们的价值学说。[ 1 ]康德主义哲学家们认为,哲学的任务就是从价值的角度出发,对知识进行评估,从而建立事实领域与价值领域之间的联系。新康德主义以价值论为方法论,划分了自然科学与历史文化科学,确立了各自的研究方法。[ 2 ]126

新康德主义哲学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在其学派的领导人物中,赫尔姆霍茨、屈尔佩以及闵斯特伯格本身就是著名的心理学家,他们在国际心理学界的影响都是很大的。新康德主义的思想还影响到了勒温的社会心理学思想。作为一种人文哲学,它构成了一种时代精神,一种精神氛围,对后来的新精神分析、存在主义心理学以及人本主义心理学,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与心理学发展的历史关联
1. 新康德主义与闵斯特伯格的心理学
闵斯特尔伯格既是一位新康德主义学派的哲学家又是一位心理学家。他认为,哲学的首要问题不是存在问题(客观事物是否存在) ,而是应该有无存在的问题。他认为摆在世界问题之前的是价值(价值哲学) ;真实的世界才有目的,在科学或者创造的世界里才有原因。由此他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人是自主的,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人是命中注定的。在闵斯特尔伯格的心理学著作中,一方面,他强调心理过程与身体的生理过程的关系;另一方面,他强调真正的因果关系在心理因素本身。人的心灵和精神不必也不能解释与之共同存在的生理的和不同的神经中枢。精神和心灵是在具体的活生生的意志和价值中“被给予的”。人的精神,在实质上是一个意志,而并非一种心理学的时间,对象是无时间的,永久的。所谓意志活动的个体是活动于价值概念之中的,是超个体的实在。只有人们能够融合不同价值为一体时,人的发展过程才能实现,而这件事实将会发生,引导个体达到一种神的超自我和永恒的体验中。
2. 新康德主义与勒温的社会心理学
勒温一直都对马堡学派的代表人物卡西尔有着“学生对老师的深切敬意”。他从卡西尔的论断中引发出了他的心理学建构论:主张从事物的相互关系中,来研究事物的本质,以动力性的概念做事实的推论。勒温相信卡西尔的论断,整体结构的本质,是由部分之间的关系决定的,而不是由部分或元素本身所决定的。卡西尔的认知论,加强了勒温对格式塔心理学原理的理解与运用,有助于他从这种理解与运用中,发展出自己的思想和理论。勒温认为,自己特别受惠于卡西尔哲学的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卡西尔科学研究的比较法。另一方面是卡西尔的科学发现观。[ 3 ]228
3. 新康德主义与奥尔波特的心理学
奥尔波特受文德尔班的特殊规律研究法的影响,强调个案法的价值,认为在人格心理学中要研究特殊的个人,因为世界上不存在两个具有完全相同的特质结构的人,反对共性研究法。
4. 新康德主义与人文科学取向心理学的发展新康德主义者文德尔班、李凯尔特虽仍将心理学归属于自然科学之列,但他们对“历史科学”或“文化科学”之特别有研究方法的追寻,影响到了人文科学取向心理学的发展。从新精神分析的文化学派到存在主义心理学,无不可以发现新康德主义潜在的影响。而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方法论主张中,不时映射出狄尔泰、文德尔班、李凯尔特思想的影子。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对人的个体性、整体性和价值导向性等的强调,对问题中心论的高扬,与生命解释学、新康德主义的人文科学方法论的相关主张不乏吻合之处。因此可以说,生命解释学、新康德主义哲学对人的独特本性及特有研究方式的高扬为人本主义心理学方法论提供了一种赖以产生的思想氛围和一种可以承袭的久远的思想传统。[ 4 ]
二、对心理学方法论的影响
新康德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其最终目的是要为与自然科学相对的历史科学或文化科学知识的合理性立法。因此,它的一些基本主张在人文科学心理学方法论的建构史上发生了重大的影响。
1. 人文科学的研究取向
新康德主义哲学家们敏锐地发现了自然科学与历史科学或文化科学之间的差异。在文德尔班看来,将“自然科学”与“历史科学”区分开来的并非二者的研究对象,而是它们认识目的的形式上的性质或它们使用的方法。自然科学的目的在于建构一般规律,依据一般规律来解释个别事件,其方法为规范化方法;历史科学的思维方式则是个别化的,它所关注的只是特殊事件,其方法则为个别记述方法。李凯尔特则明确提出了自然与文化、自然科学与文化科学的对立。
与此同时,新康德主义还继承了康德“人是认识主体”的论断,进一步否定自在之物的客观性,克服了康德主义理论二元论倾向,将认识论建立在主体人的基础上。他们从价值层面出发把人作为哲学中心,充分地高扬了人的主体性地位。新康德主义哲学家们的上述思想,为人文科学取向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支持。人文科学取向的心理学反对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定向,反对盲目搬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模式,认为以人为根本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应充分观照到人的独特本质,主张心理学应以人文科学为定向,采用人文科学的研究模式。[ 5 ]
在科学心理学的视野里,人来自于自然,是一种自然存在物;人与其它自然物并无本质区别,在根本上遵循物质运动的普遍规律。而在人文心理学看来,人不同于物,人是一种有意识的存在。在人文科学的界域里,作为人文科学研究对象的人文世界是一个以人的存在为基础、以文化传统为载体所构成的意义世界;人文科学的任务是从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和文化探索人类的理想世界;人文科学具有主观性、历史性、具体性、理解性、批判性和超现实性。由此可见,自然科学是以物质客体为研究对象,其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特点对于其研究对象而言,是合理可行的。但将其套用到人身上就不恰当了。因此,我们应该承认人的主观性,注意到人的情感、意志等方面不同于物的特点,关注人的精神和意义世界,以人文科学所特有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人。
2. 问题中心论的科学本质观
哲学史家文德尔班非常重视以问题为中心,他把各代哲学按问题重新分类,使其哲学史成了哲学问题研究史。他既不顺从按统一主题展开的发展史模式,又按某种办法把哲学史仍组在一个各部分彼此有关联的体系,这就是他按问题进行编纂的目的。
新康德主义的这些思想,便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们所倡导的问题中心论的思想渊源。马斯洛认为,科学应被看成是对真知灼见的追求。对于科学来说,最重要的是去解决可以为之奉献精力的最关键最紧迫的问题,而不是去形成一套套规则和程序。衡量科学与否的标准亦不在于科学的程序与方法,而是在于是否富有成效地解决了有价值的问题。方法只是手段,问题的解决才是科学的目的。对于富有意义的问题,即便找不到现存的有效研究方法,也不应放弃研究。对于心理学来说,这也就意味着,真正应该放在首要位置的是研究对人与社会富有意义的问题,而不是模仿自然科学的那些蕴含着机械论观点的研究原则与方法。罗杰斯亦明确指出,方法是服务于目的的。研究对象的特点决定着方法的选择,方法的恰当与否应从方法是否适合所研究的行为或心理现象来评价,而不是简单地从其是否合乎一般的实验设计和统计应用的规范来判断。因此,心理学或行为科学的方法论不能跟在传统的硬科学后面亦步亦趋, 而应充分考虑到自己的研究对象——人的特点,真正将人当作人,当作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有自决能力的活生生的个体来研究。
3. 价值有涉的研究立场
文德尔班把世界分为事实世界和价值世界,与之对应的有两个判断:知识判断(两种现象之间的关系判断)和价值判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即客体对主体的意义) 。他认为,价值判断高于知识判断,知识判断从属于价值判断。人是从自身需要出发来认识和研究世界的,研究中必然带有目的性即带有价值判断。然而在主流心理学研究中,目的、价值等无法获得其应有的位置。新康德主义价值观引发了心理学研究中对价值问题的思考,对于心理学纠正价值迷失的偏差,拨开方法崇拜的迷雾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与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有着本质区别的社会和历史中的人。人的心理现象存在于主体涉入的生活世界之中,人作为主体不能与客体相互脱离而存在,总是共同相互存在、共同相互构成的,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没有意义。心理学研究是一种涉及人的双主体性研究,在这类研究中存在着价值涉入。心理学应将重点放在对独特个体的心理意义和价值的敏锐理解上,最大限度地缩小我—他人际距离,深入到被研究个体的内心世界,获得真切的体验和认同,用深描的语言,展现人的心理生活。
科学主义心理学将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视为一种主客关系。在这种关系中,研究者完全作为一个局外人,同研究对象保持距离,以避免主观价值的涉入。但是,如果研究者在研究设计、选择被试、研究控制、操作化过程和结果形式化表达等方面都力图以局外人的方式保持价值无涉的研究立场,就会曲解或漠视人的真实心理体验,从而使心理学在弗洛伊德式决定论中失去灵魂。价值中心必将使生活世界退化为物理世界,使生活世界的鲜活性不复存在。
只有人才具有自我意识,只有人才能不断反思已经发生的过去、正在发生的现在和将要发生的将来。因此,以人的真实体验为对象的心理学不仅应该给公众提供真实、完整的心理学知识,而且应该发挥价值科学的功能,帮助心理学树立丰富的价值内涵,以实现人格和正常行为的生成。心理学应该在社会和文化情景中进行关于具体的人的心理经验的历史性研究,将人类的心理生活中包含的幸福、满意、本能或目的等价值指向,纳入心理学的研究中,从而发现和丰富心理生活的意义。
4. 个别化的研究方法
弗莱堡学派对人的研究凸现了人的个体性。文德尔班认为人是有特点有个性地存在于生活之中的。李凯尔特也提出“现实的连续性和异质性”原理,科学只能把现实的连续性和异质性分开,使之成为同质的连续性(自然科学)或异质的间断性(历史科学) 。新康德主义反对实证主义建立一元化的自然科学话语系统的企图,要求把世界分为自然世界和历史世界,并在此基础上区分自然科学和文化科学。新康德主义认为自然科学和文化科学具有各自不同的方法原则:普遍化和个别化原则。自然科学从一般的观点与价值无关的整个现实进行加工,其方法必须是普遍化的。文化科学则以个别的观点考察与价值相关的现实,其方法必须是个别化的。
心理学之父是哲学,其母则是生理学(类似于自然科学) ,天生带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基因。如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存在心理学、人本心理学都带有人文科学的印记。而冯特的实验心理学、铁钦纳的构造心理学以及行为主义心理学等则带有自然科学的特质。就心理学分类而言,生理心理学、比较心理学等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而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则明显具有社会科学的特征。从根本上来讲,心理学是一门交叉跨界、中间的科学,主流心理学为了追求惟一的知识和永恒的真理,以实证主义为基础将心理学的研究局限于一种同质的连续性研究之中,即试图建立一个统一规范的心理学模式,追寻解决人的各种心理问题的一般规律。新康德主义认为,自然科学只能从世界中分离出同质的连续性,而丢弃了世界的另一部分(异质的间断性) 。那种仅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即一般化的方法来建构心理学图景,必将是残缺的。这一思想警醒了主流心理学家企图用一般化方法统一心理学研究领域的迷梦,为心理学研究中个别化方法争得了一席之地,为建构更完善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提供了哲学的参证。
5. 心理学研究的历史文化维度
文德尔班指出:“人是有历史的动物,人的文化生活是一种世代相承, 愈积愈厚的历史联系。”[ 2 ]127人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历史存在,其一个方面的表现是:人的实践以及实践创造沉淀下来的文化。新康德主义认为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符号,而神话、宗教、艺术、历史科学都可归结为一种符号活动。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他们创造的文化,了解人必然涉足其创造的文化。新康德主义的人的本质论断蕴含着从社会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研究人、诠释人的必不可少性,给当前尚待完善与发展的心理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历史文化的维度。在心理学发展中,历史文化的维度在以霍妮等为代表的新精神分析学派——社会文化学派那里已经初显锋芒。霍妮指出:“我们的情感和心态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生活环境,取决于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的文化环境和个体环境。”[ 6 ]157她认为文化环境是个体心理失调的最终根源,而个人环境则是其直接原因。虽然个人环境导致了在相同的文化环境中有的人患了神经症,有的人则是正常人,但神经症在质和量上又都取决于共同的文化环境。“在特定文化中,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大量出现,标志着人们的生活条件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它表明,由文化条件造成的心理困境超出了平均的应付能力。”[ 3 ]229新精神分析学派克服了弗洛伊德潜意识决定论和生物主义的极端片面性,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神经症等心理疾病形成中的重要作用。社会文化学派强调社会文化在心理疾病形成中的作用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决定论、文化决定论,将心理常模解释为人对社会环境和文化的适应,使融入了社会文化因素的人格理论更加完善。
三、心理学方法论批判
新康德主义者文德尔班、李凯尔特虽仍将心理学归属于自然科学之列,但他们对历史科学或文化科学之特有研究方法的追寻却在人文科学方法论的建构史上发生了重大影响。在文德尔班看来,将自然科学与历史科学区分开来的并非二者的研究对象,而是它们的认识目的的形式上的性质或它们使用的方法。自然科学的目的在于建构一般规律,依据一般规律来解释个别事件,其方法为规范化方法;历史科学的思维方式则是个别化的,它所关注的只是特殊事件,其方法则为个别记述方法。任何特定的对象均能由这两类科学来研究,完整的世界图景的建构亦有赖于这两类科学方法的同时使用。李凯尔特则在继承文德尔班思想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自然与文化、自然科学与文化科学的对立。在他看来,科学首先可以根据“质料分类原则”加以分类。依据与价值的联系,可将科学研究的对象区分为两类: 自然与文化。一切自然的东西都不具备价值,均可以不从价值的观点加以考察;一切文化产物都必然具有价值,都必须从价值的观点加以考察。与自然和文化的对立相应,科学便有了自然科学与文化科学之分。后者包括了心理学之外的各门精神科学。同时,科学还可根据“形式的分类原则”加以区分。自然科学只能采用普遍化的方法去形成普遍概念以至于规律的概念。以文化领域为研究对象的历史的文化科学的情形则相反。文化领域里只有个别的东西。文化领域内的个别的东西决不能被理解为一般概念或一般规律的事例。因此,历史的文化科学必须采用个别化的方法,把叙述一次性的、特殊的和个别的事件和现象当作自己的基本任务。
新康德主义对人的主体性的弘扬,对人的价值的强烈关注,客观上为人本心理学高扬人的独特本性作了哲学上的准备。综观新康德主义的哲学主张,无论是对“哥白尼变更”理论的肯定与发挥,还是对康德先验论的继承与改造,无论是价值论中价值由主体的情感意志决定的独特阐述,还是自然科学与文化科学的划分和研究方法的确立,虽然都有反对唯物主义、陷入唯心主义的嫌疑,但客观上无时不在向人们昭示他们的独特主张。[ 7 ]324在实证主义哲学盛行之际,这种独辟蹊径的观点尤其难能可贵。它为人文科学心理学,进而为现代人本心理学作了哲学上的准备。虽然新康德主义对人本心理学的生命解释学并不十分熟悉,但他们对人的独特本性的高扬,为人本心理学方法论提供了一种赖以产生的思想氛围,一种可以承袭的久远的思想传统。
新康德主义对自然科学与文化科学的划分和价值理论的提出,确立了人文科学和人文科学心理学的合法地位,为人的意识、价值、尊严和自由等问题成为现代人本心理学核心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在实证主义看来,只有经过客观实证的知识才是真正科学合法的知识,人的意识、价值、尊严和自由等具有神秘色彩的东西因无法做到客观实证,而无法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更不可能成为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新康德主义虽然将自然科学与文化科学对立起来,但对于它们之间的明确划分,就意味着将文化科学与自然科学同等看待,从而确立了人文科学的合法地位,为人文科学心理学的存在与发展创造了条件,为人的意识、价值、尊严、自由等问题进入现代人本心理学核心研究领域提供了哲学上的支持。
新康德主义对于自然科学与文化科学研究方法的提出,对人文科学方法论的建构产生了重大影响,昭示了人本心理学关于“人”的特有研究方式。现在看来,无论文德尔班的规范化方法和个别论述方法,还是李凯尔特的普遍化的方法和个别化的方法,不仅为人文科学知识的来源提供了科学保证,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关于一般规律研究法和个体特征研究法的区分及对个性特征研究法的提倡一脉相承,而且他们的“完整世界图景的建构有赖于这两类科学方法的同时使用”[ 8 ]的论述与现代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强调的问题中心论,即根据不同研究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或多种方法并用的思想是不谋而合的。
但是,新康德主义哲学作为一种心理学方法论,同样存在着不足之处:它仍然没有展示出人的完整形象,在重视人的意义、价值的同时却忽视了人的物性。因此,吸取其合理因素,克服其不完善之处,便成为构建健康的心理学方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 1 ]陈明. 新康德主义哲学新探[ J ]. 海南师院学报, 1994,(2) : 85 - 89.
[ 2 ]文德尔班. 哲学史教程[M ]. 罗达仁,.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3.
[ 3 ]舒尔茨. 现代心理学史[M ]. 沈德灿,.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1.
[ 4 ]周涛,五晓秋. 新康德主义对人本心理学方法论的影响[ J ].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 (2) : 34 - 36.
[ 5 ]任智. 新康德主义对心理学研究取向的影响[ J ].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4, (1) : 21 - 24.
[ 6 ]葛鲁嘉. 心理文化论要——中西心理学传统跨文化解析[M ]. 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157.
[ 7 ]刘放桐. 新编现代西方哲学[M ].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24.
[ 8 ]彭运石. 心理学的整合视野[ J ]. 湖南师大教育科学学报, 2002, (1) : 94 - 98.
 
(原载《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72月。录入编辑:神秘岛)